加载中…
个人资料
塞外胡胡
塞外胡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73
  • 关注人气:7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拉煤《乡土文学》

(2016-01-31 21:06:45)
标签:

冬天

炉子

山村

拉煤

梁坡

分类: 散文随笔——西风

 

/塞外胡胡

 

二三十年前,北方农村人家过冬天,屋子里都升那种烧硬煤的小土炉子。土炉子连着炕,在土炉子腰子上凿个洞,直通炕洞,这样,土炉子既给屋子取暖,还可以热炕。 炉子烧的硬煤,就是那种放着晶晶亮光的黑色煤块,这煤块一旦烧起来,冒着一尺多高的蓝火苗子,火很硬,有一种熏人的气味。煤面子可以掺上红土用水和起来,直接压在火上,也可以做成煤球填进炉子里,炉火一样旺盛。

由于煤窑离我们的小村子很远,大概有七十多里的路,而且路不好走,都是崎岖弯弯的山路,所以每年赶着大车去拉煤,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村里人就干脆将拉煤的日子定在青黄不接的七月农闲时节。这时候,家家清扫煤仓子,给拉煤的牲口备草,给老板子和跟车的备干粮和水。就这样,大马车从鸡鸣开始出发,直到下午太阳偏西才回来。一挂车上套着三匹牲口,一辆车拉一吨煤,经过一天的艰难跋涉,到在家里,已经人困马乏。牲口拴在槽上嚼着草睡觉,人吃完饭,也倒头睡在炕上。跟车的可以轮着班去煤窑,但是车老板子和牲口不能,今天还没歇过来,明天早晨就又开始出发了。

最关键的地方是拉煤车回来的时候,到在村东口的大斜坡子底下,从斜坡子底下往上拉车的情景,村里人说,那是一道最是“倒煤”的坎。由于斜坡子又长又陡,牲口从梁下向上拉车,非常不容易。每次拉煤车从大河套梁底下回来,都有齐刷刷全村老幼站在沟坎上遥望,当牲口拉着沉重的煤车从斜坡下一步一步上来的时候,全村人都拍着手欢呼,那一份平安归来的情景,就像是一个暖暖的冬天正在向人们走来,让人从心底充满欢乐。

至今记得,走惯了斜坡的牲口也和人一样,当煤车来在大斜坡底下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停住脚步,歇歇劲,打起精神,等一会,等老板子一声叫号,大家齐心合力,一鼓作气,就把车拉到梁顶。

像煤车这样的重量,一气冲刺成功的可能性都不大,往往车来在半途中,哪怕一头牲口稍有缓劲的功夫,车就停在半山腰上。停在半山腰上的车再起步就非常之难,人要拿起石头把车眼儿打住,赶车的就得举起鞭子,使劲地吆喝牲口。牲口也非常着急,使劲地拿前蹄子刨着地皮,鼻子里喷着白雾,身上的汗不断向外冒。

几次难以起步的情形,村里男人轮值班的举起鞭子摇晃着抽打牲口,那牲口的身上早已伤痕累累,血印子一道一道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人们就不得不想办法,一般是拿筐背的,拿矬子端的,还有拿口袋扛的,总之人和牲口一道,将煤车从半山腰上弄上来,需要费一番功夫;那情景,众志成城,和地道战差不多。

只为这个,人们也想了许多法子,给车加套、韵两次上梁、给道路加宽加长、走“之”字形。总之都不能解决“艰辛”俩字。

千辛万苦拉回来的煤,人们像珍惜粮食一样珍惜它,连小块的煤渣都捡起来;煤仓子像粮仓一样,小心翼翼地收着。

记得多少年载,炕沿边上的土炉子从没动过,人被熏坏的事情常有发生。直等后来铁炉子代替了土炉子,柴煤代替硬煤,四轮子农用车代替大马车,拉煤的日子才逐渐结束。

现在的变化,简直就是眨眼之间的事情,暖气空调代替了古老的取暖方式。每当沉浸在温馨安逸的冬日屋子里时,那一份古老的记忆就回来了,那美好,也总是带着苦涩的味道。

生产队解体了,那些出过力的牲口四分五裂,再也没总起来拉过大车。那种战友一样的情怀,曾经奋力驱动过的车轮子,载走的那个年代,就更加遥远了。

 

2016,1,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扶贫
后一篇:致情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