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奴隶,就得带上枷锁
(2015-12-06 17:42:32)
标签:
学院研讨张爱玲各界人士发言 |
分类: 散文随笔——西风 |
文/塞外胡胡
2015年12月5日,我应赤峰市最高学府“赤峰学院”教授张无为老师通知,前去参加了一个主题为:“阅读张爱玲”的评协研讨会。我凭着对张爱玲的一点点认识,对她小说的尊崇,和对她个人的浅显的了解,走过一段山路和大马路,全程三十多里,来到赤峰学院崇学楼四楼的406活动室。快到九点的时候,张无为老师进入活动室,开始做板报之类的事先准备工作。
说真的,我的才气儿不足以让我坐在这里,而且是对中国一流小说家品头论足(学习)。当一位位教授同学,散文诗主编,还有赤峰晨报,电视台的记者陆续出现的时候,我后悔自己居然报名发言,或者说这是不知深浅的当着众人的面出丑。心理自然就由升几分压抑和害怕。
我是很要自尊的一个人,在这等自尊难就的时刻,可见心里有多自卑。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人,仅仅是喜欢读书和写字而已,发表的东西不多,而且又不是知名的大家刊物,何以有资格博得人爱。可是,当我见到大家畅所欲言,自由谈论,天南地北,朴实亲切的时候,马上就缓解了一下紧张情绪。
在讨论会开始的时候,张无为老师给大家做了介绍,当说到我的时候,他说“来自农村的草原(塞外)胡胡,自己介绍一下自己。”我就站起来,做了自我介绍。我看到大家很高兴,也很诚恳的目光,很开心。
我敏感到,今天参加会议的人不多,但是都很重要,因为其中,除了两位记者,两位女教授,一位主编,一位文友,后排坐的几位同学之外,还有一位是赤峰市文联协会的张主席,因此,我觉得对我来说,这不是平凡的一次评协会。我觉得,文学在心中的价码不断加增,继而感到,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文学家园的奴隶,自己对自己说:“是奴隶,就得戴上枷锁”,不管怎样,这场会议顶下来吧。
我认真倾听每一位老师的发言,听他们讲关于张爱玲以及他的小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在这里充分展现出来,有位教授表示:张爱玲的文学创造,后人拿政治问题来解释,众说纷纭,当然,带有一定的时代意义。这话我是认可的,因为我们国家有过一段时间,对文学寄予迷蒙认识。还有一位教授表示:拿张爱玲与萧红对比,他们的才气和他的情感纠结,大概也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女子无才便是德。大家都点头。散文诗主编站在他的角度上论述张爱玲,既全面又真诚,肯定她的文字和人生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这话不错。两位记者朋友不断列举张爱玲的作品经典之处,和人格特点。我都非常佩服他们的见解,阐述之深刻,让我开了眼界。张无为老师和文联主席不断论述各种观点的开明和大度,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精髓也就彰显溢出,让人十分畅快地领略。
等到我发言的时候,已经是最后一位,我正愁发言稿的事,张无为老师道:“我已经打印出来了,一字不改。”
我是何等高兴,有稿就不愁发言,实在说不出,就念稿,稿子念完了,发言也就结束了。可就在我念稿子的时候,一边念,一边灵感就出现了,结果一千多字的稿子,足足说了两千多字的语言。最后我说到张爱玲的写作特点的时候提到《红楼梦》,因为张爱玲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座小红楼,她是曹雪芹近三百年来为她配备的一把钥匙,钥匙易得,锁子难找。张爱玲,正是用她的自身,为曹工量身制作的一把锁头。博得大家的一番争议。张无为老师再一次把话题针对于我,他问我念多高的书,我回答:“初中。”他对大家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这话的含义我就不懂了。
而后的,至于说读书有用或无用论,乃至说到我出来的时候还得走山路,倒两次公交车很不容易的时候,我想说,我吃过的苦,何止这几里路呢。知道话题扯开,就长了,所以没说。接下来同学发言,自由讨论。张无为老师博古论今地论述张爱玲的文学之路也受到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家非常赞同。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驳论,有疑问,还有补充,感受到学子们对中国经典文化的重视和高深的见解。整个会议气氛浓烈,争议从不同话题切入,一个接一个话题,一个接一个论点,此起彼伏,各抒己见。
当文联主席说到这次研讨会的意义的时候,大家屏气倾听,这是有关乎我们赤峰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话题,刊物的修整扩大,报道范围的增加。从人才的寄养和发现方面也做了重要论述,使大家非常受鼓舞。我在这里听着,感觉到自己在为一项神圣的事业而奔波,完全不是种地打粮食,随时随地下岗,从打锣鼓另开张的感觉。在庄稼地里,我自封为爷,这个爷,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可是在这里,我是奴隶,为文学擦脚,为文字拂尘,完全成了奴隶。可是,实际上我还是一个毫无奉献的奴隶。于是我想,是奴隶就得带上枷锁,这是天经地义的。
这次会议给我的鼓舞很大,从一些陌生的面孔中,找到自由温暖的灵感,乃至那洵小小的酒会,让我受到礼仪的熏陶。我们中国,我们赤峰,是这样的文化氛围,我庆幸世上的任何奇遇都不是虚来,感恩张无为老师发现了我。
我再一次陈述,是奴隶,就得戴上枷锁,更希望广大的文学朋友能够感受到我的这番苦心,虽然《红楼梦》这把金钥匙不适合所有人,但是“红楼”精神会缔造更多的金钥匙,谁是谁的锁头,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先辈们,已经期望太久。当然了,我们赤峰的文学创造者,早已在这条路上奔波奋进,是我的孤陋寡闻,知之甚少,因此惭愧!
回来的时候,冬天的下午天清气爽,赤峰学院和万达广场相应成辉,我们赤峰的各项事业都在紧锣密鼓行进中,这种崇高的事业精神像火一样在这块土地上蓬勃燃烧,相信,我们家乡的未来会更加美好,在各级领导和权威人士的关注下,我们赤峰市的文化事业会不断有新的突破,更多惊喜!
2015,1,6
后一篇:人间渴望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