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塞外胡胡(请莫转载)

土城子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东部,居赤峰市区西南处十五里,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村。
农历的八月十四日,是土城子“一四七”大集日,届时,十里八村的人们都喜欢到土城子赶大集,我也骑在自家四哥哥的摩托车后面,去集上采办过节的商品。由于现在的赶集小道基本上都铺了水泥路面,很好走,所以,坐在摩托车后面,一路顺风,得意非常。一同赶集的人们,互相打着招呼,笑逐颜开,也是一份好心情。
过了八里山路,逶迤到在山外的土城子道口,左右看看没有急行的车辆,四哥哥把腰一扭,摩托车就穿过宽宽的大马路横截面,进入南去的土城子小道。小道依旧是水泥面,很窄,两车错行,都得放慢速度。但是不远横在面前的从城南到玉龙机场的一条豪华大马路,横贯东西,却是非常宽阔。两面有花草树木护卫,道路的中间,一条白线明晃晃一字延伸,路边是淡红色的方块石砖铺就。由于这里远离闹市,非常清幽,环境非常优美。四哥哥在这里稍作停留,一辆轿车飞驰而过,我想在这拍照,没拍成,就走过去了。过了河套地段,前面就是土城子。迎面是一块村碑,也就是一块红黄相间的大石头,上写仨字“土城子”。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大观园”的风采。
到在土城子地段,发现一切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土城子随着时代进步,也开始附庸风雅。随着户村矮墙的映衬,宽宽的街道展现在面前,路面整齐,墙边干净,特别墙面上粉刷的样式,尤其引人。一个个方格子中间,涂彩绚丽,精彩的国学思想,文配图,令行人醒目。有二十四孝,古籍经典,还有劝学上进的名言,表现现代经典的道德教育。由来见过最新奇的农村面貌。一个时尚现代的村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好久没来,发现这里早已绕过村西的红色土地庙,但是远远望见,那一份浑然的古韵新风,给人无尽回味。
来在集市上,又是一番新天地,新开辟的一处大集场地,宽宽阔阔,足有十几亩地那么大,一排排货摊整齐地排放在哪里,人们在中间行走,可以一边欣赏,一边挑选喜欢的东西。我一时兴起,买了好多东西,还拍了照片 。四哥哥把摩托车放在村大院里,不一会也拎着东西走过来,还看见我们村的好多人,都是那么高兴,手里拎着沉甸甸的袋子,大有留恋不归的样子。
这里和过去太不一样,过去是老土城子,里里外外是土,有人说,郭八公开烧锅,就是以土发的家,没有土,哪来的红高粱,没有红高粱,哪来的烧酒,没有烧酒,又哪来的土城子,甚至,后来又有了口头上的锅八公传奇。那郭八公是旧社会当地一家酒财主使唤的长工,他三天一食,一食斗米,力大无穷,能把三头牛拉回来的一车高粱穗自己拉到棚子里,主人舍不得他走掉,就拿好几个人的工钱给了他,让他一直干下去。后来,他挣了点钱,买了几亩地,种上红高粱,自己开了一家小型烧锅。十里八村的人喝了他的酒都觉得好喝实惠,小酒厂就兴旺起来。后来,他不断扩大规模,买地,增加烧锅数量,雇起长活短工,直到解放以前,他还是远近闻名的十八家烧过的主人。土城子,也就随之而得名。
而今看来,土城子的文化底蕴,就是土,有大烟土,高粮土,玉米土,各种土。后人踏着先人的土,越走越坚硬,又脏又破的景像没了,就只有干净,清新,整齐。那红墙碧瓦,深宅大院,男人儒雅,女人时尚,富足靓丽,唯美和谐。
回来的时候,天下雨了,蒙蒙的秋雨给土城子增添韵味,熙熙嚷嚷的农村大集,飘荡着高粱红的醇香。那些临街摆起酒家店铺,大多都有散装的大白酒,偶尔过来一位手提酒篓的老人迈着悠闲的步子,大老远就操起过去的老调子,对着高大的白色塑料捅高喊:“打点老白干!”生意人拿起搭在酒桶边上的屉子,哗啷哗啷打酒,一屉一斤,滴滴入篓,篓篓香醇。特别有红高粱的烈辣感。
而当翻过历史独白,土城子在我眼中,一个古老村庄的缩影,在雨中散发着淡淡的土气。土城子的酒,不管是谁烧的,现在看来,只要是原汁原味,就是一杯珍贵的土酒。因为这里的一切,不久就要被另一番天地所取代。
2014,9,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