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塞外胡胡
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因穿上他便于骑马,故称马褂。
清朝初期,为一般士兵所穿,康熙时富贵之家也有穿者,以后逐渐成为一种便服。
由于时代不同,用料、颜色、缀饰也有差别。乾隆时曾流行一种毛皮马褂,均用珍贵裘皮所制,非一般人所能置。辛亥革命后,政府曾把黑马褂蓝长袍定为礼服,长袍马褂一度流行全国。20世纪40年代后逐渐减少。
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满人初进关时,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熙雍正年间,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谁都可穿着。
马褂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琵琶襟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马褂,穿上它可以行动自如。常用作出行装。大襟马褂,则将衣襟开在右边,四周用异色作为缘边,一般作常服使用。对襟马褂,其服色在各个时期有多种变化:有沿边天青色;乾隆年间,流行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绛色,俗称称“福色”。到了嘉庆年间,则流行泥金色及浅灰色。
大袖对襟马褂,长袖短衫,可代作外褂而作为礼服穿用,颜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员在见客时常穿此服,因其身短袖长,也称作“长袖马褂”。
马褂中有一种颜色不能随便使用,那就是黄色。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穿着这种赐服的人,主要有三类:一是随皇帝“巡幸”的侍卫;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者;三是在治事或战事中建有功勋者。这些人还要被载入史册。只有御赐的礼物,黄颜色才可以穿着。
马褂分大襟马褂、对襟马褂、琵琶襟马褂、翻毛皮马褂等多种样式。
大襟马褂,平袖及肘,衣长及腰,两侧开禊,衣襟开在右侧,四周以异色为缘;
对襟马褂,又称得胜褂,衣长及腰,对襟,平袖及肘,两侧开禊。
琵琶襟马褂,又称缺襟马褂,与其它马褂不同的是右襟下端短缺,另补一块,以纽扣联之,状似琵琶,故而得名;
翻毛皮马褂,是将皮毛露在外面;清代达官贵人冬季将马褂罩在衫袍以外,显得富贵保暖。
马褂是满族男士的流行服饰,在长袍外面套马褂,有“长袍马褂”的美称。
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间,穿马褂的习俗普遍盛行,不分老少,贫富皆宜。
而今,我们只能在电视里一睹马褂的风采,的确是一庄憾事。
2014,2,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