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析“红楼”驿站

(2014-01-29 14:35:52)
标签:

情感

文化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西风

 

                             文/塞外胡胡

 

    消神逸寂的时候,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红楼梦”,我始终认为,这世上称得上好文的句子,从来就不受文体的限制,可以拿他当作小说来读,也可以当散文来欣赏,同时读起来又有诗歌的韵味。可谓雅俗共赏。因此,我对《红楼梦》的崇拜,不亚于痴迷读者。欣赏之余也总是喜欢将自己的感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红楼梦》中有一个段子,像一阵风,倏而即逝。但就那风中的瞬间一瞥,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文中,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委婉的使小说的命运完成转折,而更绝的是在长长的小说勾划中,建立了一个令人驻足聸顾的驿站,即前面让人期待投奔,后面的频频回首,可谓是全文的一道的风景。

    ------宝玉进得园来,只见满目凄凉,那些花木枯萎,更有几处厅馆的色彩几经剥落,远远望见,一丛修竹倒还茂盛。宝玉一想说:”这不是潇湘馆吗?我自病时出园,一连几个月住在后面,他们不准我到这里来,这里瞬间荒凉。”------

     仅此寥寥几笔,就完成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

     故事的女主人撒腿而去了,故事的男主人一脚踏进大观园,看到园的主人去了,一片萧条冷落的情景,不仅潸然泪下,痛哭失声。这时,故事前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爱情故事的结局,投下一个家族王朝瞬间崩溃的掠影。这段话,如果单单从小说的手法去写,也只能用几个转折的词语,然后加以叙叙诉说;如果单从散文的角度上去写,即便借景生情,也只能让人感到寓情于景,殉情涂悲,终不能起到叙事的效果;而若换了诗歌的形式,也只能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的咬文嚼字,最终做不到自由真实的眷顾。

    而这段文字,聊聊几笔,便从大观园的盛况过渡到大观园的颓败,没有一个字是刁难的,也没做一个字是修饰语。既让人看到一个故事,又出自真情,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娓娓柔声。就像是一双毫无旁观的眼睛,一眼看到的,就是张口说出来的。真善美一时显现,衬托出一段爱情故事的真实美好,与他的凄厉悲凉。

    这里面,最亮眼的文字就是“一丛修竹”。其实,不过就是实实在在的一眼,短短的四个字。然而,就这一眼,这四个字,便道出男主人的难舍心痛,女主人的幽婉多情,以及他们曾经拥有过的故事。实实在在的给人一副栩栩如生的画面,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由自主,令人跟随男主人的脚步,回到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中,还有那么多动人的人物,动听的故事陪衬着,由不得人不动心,不解意,不生情。

    接下来,宝玉不听袭人的劝阻,大步走进潇湘馆,对着那几秆竹子大放悲声,“林妹妹,你在哪里!林妹妹,你在哪里呀!”见到这情景,麝月对袭人好一顿臭骂:“好你个小蹄子,你敢带二爷到这个地方来,看我不告诉太太和老太太,打死你。”急切之余,又来了几个小丫头,几个老妈子,一起上手,将个宝玉死拖活拉拖出了潇湘馆。

    难以达到的文字艺术,就是这样感染人,难怪几百年来喜欢“红楼梦”的人层出不穷,乃至“说红楼”的文字,远远超过原著的数量。面对这样一部旷世奇书,我们不能不感慨万千,乃至一字一句百读不厌。在闲暇的时候读“红楼”,赏“红楼”,的确是生活当中,消闲之时,宁静之际,窗前灯影,风月朝夕,一处绝好的人生驿站,百无聊赖之时,而并不缱绻。

2014.4.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风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