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效能学校特征系列之一:什么是高效能学校?

(2012-07-13 13:50:39)
标签:

高效能学校

教育研究

教育

分类: 名校•视野

 

“效能”这一词汇,来源于经济学,指的是“投入-产出”的关系。而将“效能”引入教育界,提出“学校效能”这一概念,则源于1966年美国的科尔曼报告。学校的投入就是各种硬件、软件资源甚至生源,最重要的产出即学生的学业成就。

根据学校效能的高低之分,人们将所有学校分为高效能学校与低效能学校。那么,什么是高效能学校呢?学校的投入-产出的效率高就是高效能学校了吗?在理解高效能学校这个概念之前,或许首先我们可以更彻底地探讨一下“学校效能”究竟是什么。

从“学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这一词汇本身的意涵来看,它指的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性。怎么判断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呢?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从学生学业成就水平来评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高效能学校就是指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显著发展的学校。这无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效能学校难道就是指学生学业成就高的学校吗?

更多的学者认为,学校效能应该与学校的目标、功能紧密相连。如果作为一所学校能高度实现自己所应担负的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那么它便能够称之为高效能学校。如果作为一所学校能高度实现自己的学校战略发展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那么它就是一所高效能学校。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学校,如果能够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认可的学校目标,那么它便是一所高效能学校。

自从学校效能的概念提出之后,学者们纷纷从各自关注的角度对学校效能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及其引起的学校变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研究关注的方向是学校内部特征,并总结了一些学校效能的决定性因素,如校长强有力的领导、经常对学生学业发展进行评估、对学生的成就有高期望等。它引起了70年代第一次学校改革浪潮,主要的措施是通过改善教与学的方法来追求学校内部效能。

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采用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分析数据,进行班级观察等,更深入地分析学校效能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强调了家长和社区的作用[1]。它引起了90年代的第二次学校改革浪潮,主要的关注点是学校的教育质量,家长与社区对于学校的满意度,以及学校的市场竞争力等,即追求学校外部效能。

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中期到现在,研究的方向是从事实的分析与关注出发,逐渐加强了理论的建构与分析,而且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效能,并且将学校效能的研究和学校改进相结合。学校全面改进即第三次学校改革浪潮的核心。所谓全面改进,一方面要顺应时代的要求,重视全球化学习、本土化学习与个别化学习,另一方面要重视学校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改进,最终达成高效能学校的目标。

 

 

 



[1] 温恒福.学校效能的基本理论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2),56-6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