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发展案例——孩子抢玩具怎么办?(上)

标签:
幼儿教育策略儿童发展抢玩具教育 |
分类: 案例•策略 |
一、案例
首先,请大家看几个发生在幼儿园小托班的片段:
片段一:A正在玩具区聚精会神地玩着插片的玩具,之后B也来到玩具区,拿起别的玩具进行玩耍。这时候,A注意到了B,开始动手去抢B手中的玩具,B不让,两个孩子就各捏着玩具的一头争起来,谁也不肯松手。大约过了半分钟,B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在幼儿园,尤其是小班,孩子们之间抢玩具的事情时常发生,像这样的案例有许多许多。但实际上,不同的案例,抢与被抢,都以相似的模式不断地发生。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
http://s15/middle/9cf21dadtbac927ba756e&690
抢玩具的孩子,可能会在抢玩具的同时还打人,可能抢不到自己倒哭起来,可能抢不到就去找老师、找家长……
被抢玩具的孩子,可能没有什么反应,可能向老师、家长求助或告状,可能会哭,可能打抢玩具的孩子,还可能不敢反抗……
二、原因
抢玩具这件事情在低龄孩子身上如此频繁地出现,背后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呢?接下来,将就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一一进行解析:
1、自我中心化
所有的低龄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对于1岁半-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是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对于他人观点的觉察相对较弱。比如,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每一个他们喜欢的物品都是他们的,在抢玩具时总是宣布着自己的所有权:“我的!我的!” 他们的移情能力从1岁半之后才开始逐渐地发展起来,因此需要成人关注和培养他们的移情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对此作出适当的反应。
http://s16/middle/9cf21dadtbac937faf85f&690
2、具象化思维
所有的低龄孩子都是具象思维者,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需要基于明显可见的物理特征。比如说,他们被抢玩具时,停止手中的活动,盯着被抢的东西,这其实是他们在思考正在发生的状况和解决的方法。而且,由于孩子的思维特点,他们往往只能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1-2件事情上,有时候有的孩子抢玩具可能只注意到了玩具本身,而完全忽略了被抢的小朋友。
3、有限的语言能力
比如说,他们本来想要交换玩具,但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用硬把手里的玩具给别人并抢走玩具的方式。
4、同伴交往策略缺失
孩子的行为方式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以外,也有多种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态度
在发生争抢行为时,成人对孩子的态度会对孩子后续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老师是一对多,而家长是一对一,所以家长对孩子行为的态度对于孩子早期行为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孩子去抢玩具并发生严重冲突,家长却不加以制止,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潜在的鼓励。
2、家长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过分保护和溺爱会让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程度更高,移情发展缓慢,不考虑他人感受。而父母对儿童行为粗暴或过于严厉时,孩子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与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3、家庭结构
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通常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的更自我中心,同伴交往策略更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