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子银行与银行影子

(2014-04-21 05:57:07)
标签:

影子银行

金融监管

财经

影子银行与银行影子

              洪平凡 2014-04-21

(根据笔者在第五届中美商业领袖圆桌会议分论坛“影子银行与金融安全”发言整理)   

谢谢工商银行的邀请。本人即不在银行业也不在监管部门工作,对常规银行的业务不熟悉,更不懂影子银行业务。我只是从全球宏观经济稳定角度关注影子银行问题。收到工商银行纽约分行毕明强行长邀请之后,诚恐无法胜任今天的角色,因此作了一些功课。阅读了一些资料后,窃喜:看来不仅我这个银行门外汉不懂影子银行,即使是银行业内和监管部门的专家们对影子银行问题,包括其基本概念,也存在完全不同的观点。

例如,到底什么是影子银行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比较权威的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为: 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媒介体系。

但是,国际货币基金在2014年初一份题为“什么是影子银行”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定义有两点明显不足:一是将一些不属于影子银行的活动也包括进来,如租赁公司的融资和信贷业务;二是把常规银行体系内的影子银行业务排除在外。该工作报告建议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除了传统银行业务之外,需要本业务之外私营或政府部门支撑的金融业务”(原文为 all financial activities, except traditional banking, which require a private or public backstop to operate)。该定义读上去更加晦涩。它的意思是影子银行没有能力消化自身风险,必须最终依靠外部支撑。

前美联储的一位高级顾问更是直接了当地否定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定义,认为,大多数所谓的影子银行业务并不是常规银行体系“之外”信用媒介业务,而是常规银行体系“之内”的核心业务。他回顾了美国银行业自1980年以来的变迁,指出目前被监管部门定义为影子银行很多主要业务,如资产支撑票据证券化,回购交易,货币市场基金,贷款保险等等,都是美国商业银行从传统银行发展为现代化银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创新。这些业务也不是像监管部门所说的那样是在监管之外的影子活动(“影子”在英文中带有躲在阴暗处”和“神秘”的含义),而是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子底下公开进行的,有些甚至是监管部门推动的。 他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监管部门大谈影子银行的目的是为了推脱监管部门对金融危机发生的责任,试图告诉人们金融危机是他们监管范围之外的金融业务造成的。同时,他认为目前美国一些针对影子银行的金融改革有方向性错误,特别是试图将货币市场基金纳入类似常规银行监管的改革更是误解货币市场基金的特点与风险。  

此外,在20144月出版的国际货币基金“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影子银行一词只出现几次,而且是在括号中:“监管较松的金融业(影子银行)”。在该报告其中一小节讨论中国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存在的风险时,根本就没有用影子银行一词,而是用“非银行信贷”。而在中国“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则被公认为是最基本的“影子银行”业务。

事实上,从易会满行长刚才在主会场介绍工商银行最近几年发展业绩的演讲中我们已经知道,影子银行业务为工商银行近几年业绩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是工商银行的“份内”业务。

人们对影子银行的作用和风险也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例如,在刚才主会场,斯蒂格利茨教授和中国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的对话中,俩位对影子银行基本持完全否定态度;而在我们这个分论坛上,前面三位的发言都首先肯定了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当然也存在风险。

中国影子银行与美国影子银行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两国的影子银行都具有监管套利动机, 比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接受的监管程度低;都是设法将流动性较高的短期负债与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资产相匹配;都缺乏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支持,容易遭受挤兑(美国的影子银行业务无法享受商业银行所能享受的存款保险,而中国商业银行本身目前也没有存款保险,更不要说影子银行)。

不同之处在于,美国影子银行以证券化活动为核心,中国证券化程度低;美国杠杆率高,中国较低;美国影子银行主要依靠批发手段向机构投资者融资,中国式影子银行则以零售向居民和企业融资。

 

美国影子银行自1980代开始发展,是美国商业银行从单一传统存-贷业务向现代化多元化银行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 既是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的结果,又是金融体系跟不上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果; 既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结果,又是金融改革不到位的结果。这听上去像是悖论,但事实的确如此。

 

从融资角度来看,房地产开发、 地方融资平台和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无法从传统银行得到满足。

 

此外,由于中国长期采取的金融抑制政策,将银行基准存款利率上限压得远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参见博文:为什么要实现利率市场化?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c0e68401015h58.html),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他们需要寻求除了银行存款、股票、房地产之外的其它投资渠道。

 

有了融资和投资两方面对传统银行业务之外的信贷需求,再加上中国商业银行也有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监管的动机,影子银行业务作为新的信贷中介应运而生。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过时传统监管逼出来的,如非常之高存款储备金率,贷存比,以及贷款额度限制。  

 

通过理财产品和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信托产品这些所谓的影子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可以将部分贷款从资产负债表内向表外转移,向信托公司资产负债表转移,从而在保持利润增长的同时,规避了存款储备金率、贷存比、贷款额度、资本充足率等监管限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几年中,美国影子银行中的部分业务,如对房地产次级贷款的多次贷证券化打包,以及一些杠杆率极高、极为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在监管和评级失职以及金融欺诈的推动下,完全偏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轨道,的确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相比较而言,中国目前的影子银行业务大部分还是面向实体经济的,是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环境下的金融创新,扩展了金融服务范围,部分缓解了金融抑制的负面影响,对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有积极作用。

当然,创新与风险是孪生兄弟。

 

中国影子银行面临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由于影子银行增加了对存款的竞争,影子银行产品日趋短期化。同时,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率,影子银行投资日趋长期。影子银行必须依靠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来应对期限错配的流动性压力。

相比美国理财产品与银行储蓄存款收益差,中国影子银行产品与银行存款收益差距明显很高(这本身与中国金融抑制的程度有关)。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比过去20多年平均水平的明显放缓,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部分基础设施利用率不足,以及房地产市场面临整合等问题将会造成影子银行投资收益率下降,增加信用违约风险。近来已有个别理财和信托产品发生兑付困难。

中国影子银行对央行传统货币政策也形成了挑战,影响M2的有效性。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显然有积极合理的一面,也带来新的风险。政策当局应该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加强有效监管来趋其利避其害。

一旦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减缓金融抑制,直接融资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增加投融资多样化,改革掉过时和无效的监管方式,影子银行的套利性将会下降,其业务将更加正规划。

监管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影子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是个案风险)。需要提高影子银行的透明度, 加强对银行表外业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还应该打破投资人心目中认为政府会对影子银行产品提供担保的幻觉,允许影子银行产品出现违约,提高投资人风险意识。

我个人认为,从大多数影子银行业务与银行的关系来看,与其称之为“影子银行”,还不如称之为“银行影子”更为确切。这样即可以避免“影子”作为形容词时所带有的“阴暗”和“神秘”负面色彩,也可以反映银行在这些业务中的主导作用。  

后记 赞同易会满行长在论坛最后总结发言中提到的一点:从监管角度,政府应该区分三类不同影子银行业务,分别实施不同监管。 一是商业银行在其资产负债表外的信贷中介业务,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合作)在他们本职业务之外从事的信贷中介业务,三是没有金融执照的一些机构以新型工具(如互联网络)从事的信贷中介业务。  

 

          Shadow bank or bank’s shadow

                    Pingfan Hong

English summary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author’s speech at the panel on “shadow bank and financial security”, sponsored by the China’s Industrial and Commerce Bank (ICBC), New York, April 21, 2014)

Views are widely split on the definition of shadow banking, the role shadow banking activities play in providing services for the real economy and in causing financial instability, and the policies to regulate shadow banking.

Shadow banking activities increased tremendously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Shadow banking in China shares some common features with shadow banking in the US, but they are also quite different in a number respects.

The best policy in China is to have a combination of financial reforms and regulations for shadow banking activities.

Given the key role of commercial banks play in shadow banking in China, it would be more proper to call it bank’s shadow than shadow bank.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