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国际政策协调

(2011-12-25 09:55:22)
标签:

国际政策协调

宏观经济政策

20国集团

7国集团

imf

联合国

财经

最近刚开博客,先将过去写的一些目前仍然有意义的经济文章上载。

以下这篇答中文媒体的提问,其中部分载于20092月的中文报刊


 

                                     关于国际政策协调

                                               洪平凡

                                         2009223

 

 

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为何需要协调?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理论框架是博弈论。我们在此只从务实的角度来讨论。

 经济刺激计划主要由货币、财政、和金融三大类政策措施组合而成,有些国家还可能与贸易、产业、能源、社会等政策相结合。各国在制订刺激计划时,必然以稳定各自的经济增长为目标。但随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任何一个国家采取这些政策都会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渠道影响到其它国家的经济,然后,这些影响还将反馈到本国经济。如果没有国际协调,各国的刺激政策未必能达到其原订的目标,更难达到对全球经济整体的最优效果。

 

例如,一个国家为了刺激国内有效需求,可以大幅度增加政府在公共投资和消费方面的开支,并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投放。但这些政策也必然也会促进其进口需求,从而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有些国家可能会因此持观望态度,等着搭其他国家的便车。如果各国都等待其他国家先行一步,从全球角度而言,必然会延误遏制世界经济衰退的良机。从某种程度来说,不少国家目前出台的刺激计划已经远远滞后于金融危机的蔓延。

 

同时,一个国家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会直接造成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相对价格、相对利率的大幅度变化,从而引发汇率以及国际资本流的大幅度波动,这对本国和其他国家的金融和实体经济都是不利的冲击。相反,如果各国能够同时采取相应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则可以避免引发汇率以及国际资本流的大幅度波动。

 

2008年底,六大中央银行同步大幅度降息就是为减少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波动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欧洲各国在2008年底采取的一些金融政策,如银行存款保险,也反映了国际协调的重要性;否则,银行资金会迅速从低额保险国家向高额保险国家转移。

  

除了在政策出台时序上的协调之外,各国刺激政策的结构和力度更需要协调。

 目前的金融危机伴随着各大国和各区域之间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其背后反映着各国在消费、储蓄、投资结构方面需要不同的调整。各国刺激政策的结构应该有利于缓解,而不是加重这种失衡,否则不利于世界经济长期的稳定。例如,美国作为对外赤字国家在刺激政策中应该考虑到居民需要逐步增加储蓄。而在一些顺差国家应该加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改革的力度来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例如,中国可以重点促进居民消费,而石油出口国可以增加国内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开支,等等。

更重要的是,如果各国仅从各自的目标出发,很可能会在制订刺激计划时囊括一些“损人利己”的措施,如,人为地大幅度贬值本国货币,提高进口关税。美国新近通过的刺激计划中“必须使用美国产品”的条款便带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但其结果则是世界经济共同陷入长期衰退。这正是造成上一世纪“大萧条”的原因之一。反之,如果各国能通过协调屏弃在刺激计划中采取任何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在刺激内需的同时也相互刺激贸易伙伴的出口,则可以形成一个国际“正反馈”,对全球经济整体的“乘数效应”将会大于各国各自政策乘数的总和。

 

此外,许多贫困发展中国家没有制订自己刺激政策的空间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如何保证,甚至增加,对这些国家的国际援助,也是国际政策协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协调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是为了减少各国政策的负面“益出效应”,包括对汇率和其它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增加刺激政策对全球经济整体的国际“乘数效应”,以及积极有效地遏制“以邻为壑”等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

 

如何进行协调?

 

协调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需要一个有效的国际机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协调各国经济刺激计划最理想的现有机制。但遗憾的是它目前无法有效地发挥这一作用。例如,为了协调国际失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在2006年建立了的多边咨询机制,美国、日本,欧元区,中国和沙特阿拉伯是该机制的主要成员。这些 成员达成了一些共识,但是没有真正实施具体的政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诸如美国等大国的政策影响力有限,而不少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过去20年间所推行的一些政策又持有不同看法。因此,不经过必要的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很难承担一个有效协调者的角色。

在历史上,“七国集团”曾扮演过协调国际政策的积极角色,当然主要是协调七大工业国之间的政策。上一世纪80年代的“广场协议”和“罗浮协议”都是七国集团政策协调的产物。80年代政策协调的结果是有争议的,特别是关于“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但是,如果仅仅从其协调机制的功能和运作角度来看,七国集团的确起到了有效的政策协调作用。

  随著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七国集团”显然已失去了代表性。取而代之的是“20国集团”。200811月召开的20国集团世界金融与经济峰会已经为国际政策协调奠定了初步的政治基础,但还缺乏政策协调的运作机制和技术支持,前者包括20国财长、行长的联席政策会议,后者包括对各国货币、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客观分析,对各国宏观经济的监测。如何进一步加强20国集团政策协调的政治意愿,并充分利用现有国际金融组织的政策与技术能力,是实现协调世界经济刺激计划的保证。

 还有一些国际舆论建议成立新的世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组织,或成立联合国经济安全理事会。这些建议都有一定道理,但恐怕在短期内很难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