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生活》之二
最近的中学

如今的家长,最烦神的一件事就是为子女“择校”:要选择优质幼儿园、要选择名小(学)、名中(学)。在我们南京,最热门的幼儿园当然是省级、市级的公办园;小学嘛,一等的当然是琅琊路小学(我的小学母校)、拉萨路小学、力学小学、北京东路小学等;中学嘛,当然是南京外国语学校、南师附中、教院附中(二十九中,我的高中母校)、金陵中学(十中)等等。为了上名园名校,有名目繁多的费用要缴纳,刮干百姓的腰包;有花样百出的选生方式,公然弃“素质教育”于不顾;同学间的关系,一代比一代冷漠;师生间的关系,一代比一代势利;教育形成的后果,一代比一代严峻。
在我上小学、中学时,并不存在上述情况,我们择校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离家要近。我的大姐、二姐小时侯跟爷爷、奶奶住在琅琊新村、华新巷,最近的学校是琅琊路小学,就上了琅小;我同父母住在龙池庵,最近的学校是萨家湾小学,就上了萨小,后来我们搬到老菜市,最近的学校是琅小,我就转学至琅小;妹妹上学时,我们住在水佐岗,最近的学校是水佐岗小学(我母亲是水佐岗小学创办人之一),妹妹就上了水小。同样,大姐、二姐、我和妹妹小学毕业考初中时,最近的中学是在三步两桥8号的“南京市第十六中学”,所以,大姐1954年、二姐1956年、我1957年、妹妹1961年都在十六中上了初中,根本没有什么“择校”而学的念头,纯粹就是找靠家近的学校上学,我们上十六中,上学、放学步行只要十分钟就到家了。
在我的眼中,十六中是一所不错的学校。
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十六中的规模不算大。大门开在三步两桥方向,朝南。进了十六中校门,两栋青砖的两层教学楼将学校场地分成三个部分:东操场、东大楼;中操场;西大楼、西操场。在教学楼的北面有三幢红色的民国小洋楼,洋楼的一、二层是教师办公室,三层(阁楼)是住校学生宿舍(当时有少数学生来自近郊,需要住宿)。学校的东北角有一栋两层楼房,房屋的质量很差,一面对着中山北路,这是美术、音乐老师的办公室。
我上十六中时,学校的教学楼建成的日子不久。教学大楼左右各有两间教室,一栋楼有八间教室,可容纳十六个班,如果超过班级数,就要安排在靠近三步两桥路边的简易房中上课了。学校只有初中部,没有高中,所以初中每个年级可招收五至六个班的学生,我们那一年招了八个班,就在简易房中上了一年课。从某种意义上说,十六中的规模比较小,它的发展前程有限。但是,十六中的教学楼在当时市内的中学里并不算差,至少比同区内的八中、二十九中、三十三中要好。
教学楼南北朝向,这是根据学校条形场地决定的,因为南北朝向,所以教室左右的窗户是东西向的,夏天有东晒西晒之忧,不挂窗帘不行。教学楼的楼梯开在大楼中间;走廊在教室西边,很宽;每间教室有前后两扇门;教室前后的墙上均有通墙的黑板,前面的黑板供是老师上课板书用的,后面的黑板是供办班报用的。
教学楼的正面均种着白杨树,后面种着白杨树或梧桐树,长势很好,当每年春天来临时,白杨树开的花象一条条棕色的毛虫,落了一地的。
东大楼的东北面有一段与南京市政府交际处厨房一墙之隔,东南面是东操场,这是一个很小的操场(实际上就是一块空地),它的南面是三步两桥路,北面是交际处围墙。东大楼与交际处厨房、东操场中间有一条很窄的跑道,跑道长度不足百米。东操场因为比较小,开会时人员比较集中,所以一般的学生大会都选择在这里举行。
东大楼与西大楼之间的中操场,利用率最低,因为这里不适宜上体育课,怕影响两边教学楼上的班级上课,所以,中操场上种了一些草木,平时亦没有什么活动在此举行,仅仅是课间学生放松的场所。
西操场比较大,它的北端与南京饭店毗邻,只有漆成黑色的细竹编成的篱笆相隔,南端有围墙,外接三步两桥路。在西操场上有两个篮球场,一个足球场,篮球场是标准的,足球场我估计不标准,反正操场只有那么宽,一南一北放两个球门,可供学生踢球就是了。足球场的南面靠近围墙的地方有单双杠,单杠有两组,双杠有三组,还有一个沙坑。足球场的西面有一块荒地,地方不大,长满了杂草,再过去就是南京市虹桥小学了。
西操场的东北角有一座厕所,这也是十六中校内唯一的一座厕所。
十六中校门左边有一间门房,看门的是一位李姓校工,他话语不多,脸上总带着微笑(这位校工,有一点来历)。
(图片取自百度网络,向作者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