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篇之九:关心幺女

(2012-05-07 05:14:37)
标签:

母亲篇之九

偏爱幺女

经济资助

杂谈

分类: 随笔漫谈(母亲篇)

关 心 幺 女

母亲篇之九:关心幺女

     

    在我们四个子女中母亲究竟偏爱哪一个呢?这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母亲总是说自己是一视同仁的,对四个子女不偏不倚,其实,只要仔仔细细分析一下,可知母亲偏爱的是妹妹,即幺女。

    妹妹失踪母心焦。我们在老菜市居住时,妹妹只有三岁,某天她自己出了家门,一个人顺老菜市道路往西行走,走至老菜市与水佐岗、市农村交叉路口处迷失了方向。母亲在家忙家务,发现妹妹失踪,急得没有主意,担心被人贩子拐走,父亲也很着急,与邻居一商议,决定分头寻找。当时,有邻居怕妹妹掉到池塘里,还带了一根竹竿到门外菜地旁的池塘里去捅。其实,妹妹迷失方向的路口距家门口也只有二百来米,大家忙乱了一阵,终于找到人了,母亲喜极而泣,看得出来对妹妹的衷爱。

    幺女生病母操劳。妹妹说话不是很早,很长一段时间只会说一句:“妈,阿胡啊胡阿!”以至于大家对这句话都背熟了。妹妹小时侯身体不太好,曾经有过一次大病,发烧时间很长,几度近于昏迷。那时,正值家境每况愈下,父亲刚刚失去工作,我们从八中搬至龙池庵,又搬到老菜市,大姐、二姐短暂同父母弟妹分开,住到祖父母那儿去了。妹妹的病情来势凶猛,母亲一筹莫展,只有悉心照应,几度绝望又几次回转,生命力终于战胜死亡阴影,妹妹病情出现奇迹般转机,终于完全痊愈,母亲脸上也出现多日不见的笑容,对妹妹格外关照。

    妹妹随母上学校。在我们四个子女中,上学的经历大姐、二姐与我是相似的,只有妹妹不太一样。大姐、二姐与我都是上的琅琊路小学,而后上的是南京第十六中学,大姐、二姐后来都受过中技教育,我上了高中。妹妹小时侯随母亲上班去,先上水佐岗小学的附属幼儿园,后在水小上小学,而后进了十六中,初中毕业后就去了农场,没有再进一步受教育。但她与母亲一起在水小待了九年(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是相处时间最长的,感情也较深。

    独立生活时间早。妹妹初中毕业后即去农场落户,开始了独立生活,那时她只有16岁,如果以现在一般人的角度看,这还是很幼稚的年龄。母亲当然舍不得,但是她也很无奈。因为妹妹初中毕业的年代,正是“左”倾思潮全面泛滥的年代,“阶级斗争”的口号满天飞,家里父亲的头上戴着“四类分子”的帽子,这顶帽子压得子女在任何场合下都抬不起头来。去农场脱离家庭是一种无奈而现实的选择,以至小小年纪便要自己独立生活,母亲在伤心之余更多出一份爱怜之情。

    长期受助摆困扰。妹妹是唯一受母亲长期资助的子女,大姐、二姐和我都没有受过母亲的资助,因为我们不需要。大姐初中毕业报考艺术类学校失利,到幼儿园当老师,后考取南化技校,有奖学金,毕业后工作,她没有要母亲资助;二姐初中毕业报考艺术类学校失利,进入林业学校,休学后当代课老师,她也没有要母亲资助;我初中毕业上高中,两次高考失利,1965年参加工作,从此自己养活自己。只有妹妹,在农场的时间很长,农场的收入很微薄,自己养活自己有困难,母亲长期对她进行资助。资助的金额先是10元/月,以后增加至15元/月,约占母亲月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一资助直到妹妹返城后才暂告一段落。1984年起,母亲同妹妹住到一个院子内,母亲自己不开伙,与妹妹一桌吃饭,付自己的一半工资,这是母亲对妹妹经济的一种资助,这种资助一直持续到2005年12月,共22年,这种情况是其他子女没有过的。我记得母亲和我生活在一起时(直到1984年),约定房租由母亲缴,每月再给我3元钱,这与母亲给妹妹的资助相比较,并不均等。从1964年妹妹去农场算起,除中间有妹妹返城后短暂中断,至2005年,母亲对妹妹的帮助达40年之久,充分说明母亲对妹妹的偏爱。

    带大两代小娃宝。母亲对妹妹的关爱还在于为其带大后辈娃。实际上,除了妹妹,母亲没有为其他子女带过小孩。由于有母亲的看护,妹妹上班免除了后顾之忧,也不用雇工。母亲不仅帮忙带大妹妹的两个女儿外,当妹妹有外孙女时,母亲又有了新的看护任务。而当妹妹第二个外孙女出世时,母亲已经高龄,不再能够看管小孩,这时妹妹才需要雇工照看孩子。如果不是疼爱幺女,母亲是不可能为其照顾下一代的。

    母亲在妹妹身上付出的心血多于其他子女,应该获得相应的回报。公正地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妹妹对母亲的照顾还是不错的,我从母亲的嘴里听到过她对妹婿的抱怨,没有听到过她对妹妹的抱怨,这让我在很长时间里对母亲的生活是放心的。我一贯认为,母亲对妹妹长久的付出应该有满意的回报,就是母亲晚年可以安居,可以其乐融融的在后辈的呵护中走完人生旅程。

    我没有料到的是,母亲在88岁高龄时失去最重要的感情链接。母亲不是在自己家里,而是在康复中心(相当于养老院)里去世,伤心哉!

 

(图片取自百度网络,向作者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相逢
后一篇:盼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