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 城 避 险

2006年2月9日,我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馆长朱成山寄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母亲王荷仙今年已88岁高龄,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她年仅19岁,避难于宁海路国际难民区,目睹日军暴行,现其年事已高,但对那段惨痛经历仍记忆犹新。是否需要进行采访?以留下记载。”此信发出后,朱成山没有答复。如今,母亲已经去世,那段经历也随她而去了。
母亲说,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时,南京的许多市民逃往宁海路国际难民区,这儿悬挂着国际红十字会的旗帜,范围从宁海路的北端颐和路、山西路路口至南端随家仓一线。
母亲说,她父亲放心不下她,将她和她的大嫂一起送到难民区避难,她就住在颐和路口的国立图书馆内。当时的情况十分可怕:图书馆里人满为患,所有人的眼神里都充满着恐惧;逃到难民区的妇女占多数,为了避免受到日本兵侮辱,年轻的女孩将脸抹得又脏又黑。
母亲说,每天都会有日军闯进难民区,强行拖走一批妇女,第二天或第三天放回来,许多妇女回来时已经被糟蹋、蹂躏不成样。她在难民区受到美国人华小姐(就是明妮·沃特林)的很好照应,没有受到日军的侮辱与伤害。
母亲说,汉奸误人、害人。她说在难民区难民中混杂着许多溃败的军人,他们是在南京周边保卫战失败后躲在城里的。日本人原来并没有发现,后来,不知是谁告的密,日本人察觉天机,闯进难民区进行搜查,只要肩上有老茧的人,一律要抓走,而肩上有老茧的不仅仅是扛枪的士兵,凡挑担子的人,譬如卖菜的、补锅的、理发的、....等等,肩上都有老茧,日军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抓,这在难民区难民中引起很大的恐慌。这时,就有汉奸为日本人宣传,说当兵的只要自己站出来,日本人将把他们作为俘虏对待,不会有事的。老百姓相信汉奸的话,要当兵的自己站出来,不要连累无辜的百姓。于是,许许多多混在难民中的军人站出来了,日本人带他们走出宁海路,有的人走向山西路广场方向,还有的人走向江苏路、宁夏路方向,不一会儿,机关枪的枪声密集响起,所有被带走的人全被枪杀。这是日本人、汉奸犯下的滔天罪行。
母亲说,华小姐的威望很高。她对待难民尤其是女性难民很好、很亲切,她的胆子也很大,有时为了保护妇女而与日本人激烈争执。虽然她并不能保护每一名妇女不遭厄运,但她确实保护了绝大多数妇女度过了最危险时期。母亲说,中国人应该感谢华小姐所做的事。
母亲说,华小姐对没有志气的中国人很愤慨,也很无奈。
母亲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除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去过四川广安(那时,我的二姐与二姐夫在那里工作)外,她从没有离开过南京(甚至没有到南京以外的地方旅游过),是南京历史变革的见证人。我在报上看到,一些南京沦陷时的居民,后来迁移到其他地方居住,现在被发掘出来作为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人们录下他(她)们的回忆,保存起来。母亲的经历却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如今她也去世了,将那段惨痛的经历也带走了,这是很大的损失,永远也弥补不了的。
(后记:母亲的这段经历,是她亲口所说,时间在2006年年初。当时,她年事已高,讲述的事例有限。如果早几年讲述,可能可以发掘出更多的细节。可惜,她的讲述太迟了,因而没有形成相应的影响。)
(图片取自百度网络,向作者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