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之“宋人资章甫”
(2014-03-13 10:51:42)
标签:
逍遥游庄子商灭纣汤王之买卖人文化 |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纹身,无所用之。
1、宋国来历:商朝传到帝乙时已走向衰败,帝乙长子子启,是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原为太子,理当继帝位。但帝乙废太子,立纣王为嗣,纣王继位后,荒淫无道,微子启屡谏不从。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见微子启很顺从周朝,于是封微子启于商丘,以奉汤王之祭,从而建立了宋国,微子启仁德贤明,深得人民的爱戴。宋国建国七百多年,到战国后期,即公元前二百八十六年,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宋国遗民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宋氏,他们尊微子启为宋姓的得姓始祖。
宋人是殷商之后,是代表殷商的文化。宋人为殷商后代,受到周人的歧视,被讥为"蠢殷"﹑"顽民"。因此,在先秦旧籍中,宋人常被作为"蠢人"的代称。孔子先祖也是宋国人。
2、商人一词来历说:
- 夏朝时,商丘为诸侯国商部落之所在。商部落第七代首领名叫王亥(公元前1854--公元前1803年),是个英明能干的首领,把商部落搞得欣欣向荣。商部落经济发达,货物充足,王亥就发明了牛车并驯牛拉车,亲自率队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其他部落去进行以物易物的贸易,深受欢迎。由于他们来自商部落,人们就称他们为“商人”。 而王亥,自然也就成为“华商的始祖”。这就是“商人”一词的由来。
-
夏朝末年,商朝初期(商族部落)开始出现货物买卖。后来商朝被周朝灭亡,商朝人只能经商做买卖来营生,久而久之,做生意的人便被称为商人。 - 早在4千年前,帝喾次妃简狄,因吃玄鸟而生阏(ē)伯,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阏伯便是商的始祖。阏伯之孙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六世孙王亥又发明了牛车。这便是史书上“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很快强大起来,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王亥便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称他们为“商人”。从此“商人”一词作为“买卖人”的代称一直沿袭至今。
- 商,是部落名。商朝贸易兴盛,会做生意的人,应该成了一种身份代表,所以往后经营贸易的人,会被称为商人。但是之所以沿用“商”这个名词,还有其他意思。货物交易,不在于囤积,而在于物质流通。能够保证货物流通,而不是保守囤积,需要很多阅历才能够看懂。阅历,也就是生活给予的伤痕。商人,也就是伤痕累累的人。也只有伤痕累累,懂得不再执着,懂得物流顺意,顺手而行,把生意做强大了,才称为“商(伤)”。
3、章甫:甫是一种有玉石装饰的高冠,是商代人的冠制。《礼记·儒行》:“(孔子)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孙希旦集解:“章甫,殷玄冠之名,宋人冠之。”《礼仪·士礼冠》:“章甫,殷道也。”注:“章,明也。殷质,言以表明丈夫也。甫,或为父,今文为斧。” 儒家眼中文明的标志。
4、我国先秦时期的笑话中,有两个“类典型”特别引人注目,一个是宋人,一个是郑人。尤其是宋人,作为商朝人的后代,一直被周人视作“顽民”,因此,在周人的著作中,时常被拿来说事儿,当成调侃揶揄讽刺挖苦的对象
5、文身古已有之,古籍中的“黥、刺、雕、镂、绣、扎、刻”都是它,傣族称文身为“曼克”(mank),彝族说那是“马扎”,黎族叫它“打登”(tatan)。文身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周代,那时它作为一种刑罚流行,称“黥”,直到汉文帝时才被禁止。秦时罚修长城的人脸上通常刺上“城旦”二字,他们早上当炮灰御寇,夜里筑长城。
越人文身不是出于审美需要而是功利需求,因为越人经常要下水,文身以“象龙子”,装成同类来避蛟龙,同时吓唬其他水族。
6、孔子那套礼乐秩序理论因为束缚思想,是不能使人逍遥自在的,因而是无用的。神人是不在意“外功”的,这些外在的礼乐对神人无用。
7、现代经济市场划分及其经营的针对性;思维方式防止以己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