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逍遥游》之“蜩与学鸠”

(2014-01-31 15:08:22)
标签:

文化

读书笔记

杂谈

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二虫又何知?

1、蜩:从虫,周声。本义:蝉。学鸠:鸠;斑鸠;学,通“鸴”。鸟类古代也称为羽虫。

从下文看,庄子认为它们都属于“虫”。庄子是把它们作为与鲲鹏相对物来描写的。

2、庄子从我们日常所见之物开始设喻,然后步步深入,从后文看应该是比喻“修养不够,视野狭窄,境界较低却志得意满小知之人”,鹏则喻“境界较高却无言之大知”。

3、与学鸠作为两种存在物,本来是无所谓“大或小”的,一如《齐物论》篇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虽然与学鸠身体与“其背不知几千里”的鹏相比为小,但只要物各尽其性,哪来“大小之别”,庄子强调的不是它们的身体之小。其之所谓“小”在于一个点睛之字“笑”,一如“燕雀嘲笑鸿鹄”,以极低的黯淡境界嘲笑明道者,反倒映照出其“小”来。现在一些整日思考如何溜须拍马、弯道超车之人汲汲于“官场哲学”,嘲笑那些埋头苦干之“傻”,与革命志士相比,不也就是“与学鸠”么。

4、“大小”两种形态表现:“决起而飞”对“怒而飞”;“抢榆枋”对“上者九万里”。

5、还有一种隐喻:蜩与学鸠以为自己飞是“无所待”,而鹏飞要“搏扶摇”。

6、“莽苍者”:天空早晨的颜色叫“莽”,晚上的颜色叫“苍”。此句依然是比喻,比喻志向不同,其准备要求就不同,其涵养功夫也不同,达到的修为境界也不同;同时,人的修养、境界不同,其志向变也会不同。总之是下文“小知不及大知”。

7、从某种意义上说,蜩、学鸠、鲲鹏等等都在追求逍遥之境,但它们对逍遥之境的理解又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走向逍遥涉及不同的层面与不同的境界,逍遥之境可以视为终极的目标,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不同的存在形态往往面临不同的境域。逍遥乃是人的存在方式,庄子在此似乎以物喻人,用物的不同存在形态隐喻人的不同存在境域,并由此将存在境域与理想的设定、存在境域与相互理解的关系突出起来。一方面,相对于终极或理想的逍遥之境而言,鲲鹏与蜩、学鸠确实都有距离,但另一方面,它们又并非与逍遥之境完全隔绝,它们之间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便可以理解走向逍遥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境界。我们不能完全明道,但可以无限接近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http://s10/mw690/002RTi5dgy6GdT51wMhd9&690

http://s1/mw690/002RTi5dgy6GdT5nGjC6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