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重提闲谈京剧(一)
(2024-02-28 05:57:45)
标签:
学习体会 |
分类: 关于京剧 |
闲谈京剧(一)
都说京剧是国粹,但现在真正能够欣赏的人并不多,第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娱乐多元化,而传统戏剧节奏较慢,已经不太适合一些人的口味;第二是我们处于吴方言地区,就是欣赏戏曲也是以锡剧越剧黄梅戏南方戏剧为主。但这并不影响她仍然是传统文化的瑰宝。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古今中外往往如此。我是一个京剧爱好者,对她谈不上研究,只是了解一些。闲暇日寂寞时与共情者分享一下。无班门弄斧之,有抛砖引玉之心。
一,历史
大多数地方戏曲都是在当地的民间小调上形成的,但京剧却不是,她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安徽徽剧和湖北的汉剧,一般是认为1790年徽班进京庆祝乾隆皇帝80大寿开始,徽汉合流,吸取了北京当地的文化营养而逐步形成,而后不断吸收秦腔昆曲的地方曲种的元素得到丰富发展。屈指算来也就二百多年历史。由于皇家的青睐,生存条件得天独厚,吸引了大量的有优秀天赋的演员从业,所,发展很快,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她都是比兴旺的。
京剧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三位划时代的人物,他们是程长庚,谭鑫培和梅兰芳,在他们的带领下,京剧不断进步不但发展,到了清末民初,达到了新的高峰,成为一门非常成熟的艺术,引领了戏剧的时代潮流,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文化领域。
二,特点
京剧是一门综合式艺术,整体的表演需要文场,武场,服装,道具,舞台,化妆和演员的多方面合作,进入电气化时代,又增加了灯光音响等设备的配合。京剧(包括绝大部分地方戏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有两个:虚拟化和程式化。虚拟化就是不比电影甚至话剧写实,比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并没有实物道具,只是演员用手势和动作来表示;程式化就是规矩特别多,一招一式,都有固有的意义,一切表演和动作都要规定的顺序、方式,要求完成。
京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节奏比较慢,与日常生活的场景的距离比较远。这在过去比较符合农耕文化是经济基础和生活节奏,这也是现在许多年轻人不太喜欢不太欣赏京剧的重要原因。但如正真懂了。就会觉得奥妙无穷,魅力无限的。所以京剧的审美需要培养。
三,唱词
京剧是非常正轨的艺术,不但需要得到民众的喜爱,还要得到官方的认可,所以剧本完整,唱词讲究,一些名段经过千锤百炼,词义通达,雅俗共赏。尤其到了清末民初以后,许多老剧本都得到改造,其中许多都经过文人骚客的修改和润色。一些传统大戏的剧本凝结历代文人墨客的的心血,一些新编戏作者更是大有来头,例如《白蛇传》就经过国歌词作者田汉的加工过;现代戏《沙家浜》剧本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汪曾祺。
唱词一般都很美,主要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唱词不但意境很美,形式也美,一般唱词的上下句很多都是对偶的,要么就是大段的排比句,具有很强的形式美(这是板腔体戏曲的独特魅力);第二,唱词必须“合撤押韵”,即便不是唱,念起来也朗朗上口。
四,唱腔
有人将京剧的表演要素归纳为“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其中唱当然是最重要的。京剧的声腔属于“板腔体”(有别于昆曲的“曲牌体”)。主要板式有西皮二黄两种(所以简称“皮黄”),两者的区别除了来源和表现特长不同之外,主要在京胡的内外弦的定调上,总体上西片偏向于轻松明快,二黄偏向深沉苍凉。除西皮二黄之外,另外还有反西皮,反二黄,四平调,娃娃调,南梆子,高拨子,吹腔等等,根据不同的剧情需要和演员行当选用。
板腔体一般通过节奏快慢的变化来调整音乐的,如在西皮原版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衍生出系列的西皮导板,西皮慢板,西皮二六,西皮流水,西皮快板,西皮遥版,西皮散版等等,二黄情况也差不多,可以演变出导板,回龙,三眼等等。
五,念白
京剧表演中念白,已经是说话也很重要,常常有“千斤念白四两唱”的说法。但京剧表演的说话,一般不是说北京话或普通话。而因行当和剧情决定念白的种类。传统京剧的念白主要有三种:即韵白,京白和方言白。所谓的韵白是最常用的一种,一般剧中的主要人物,老生如诸葛亮等,青衣如杨贵妃等,花脸如包拯等,老旦如岳母等,小生如周瑜等念的是韵白。韵白遵循中州韵湖广音的发音规则。京白接近北京话,一般都是小人物,如剧中小姐和奴仆等。
方言白用的较少,【在海派(上海)京剧有时候用},一般根据人物的地域采用某地方言,增加表现力和诙谐娱乐性。当然演现代戏(比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比较接近现实生活,无论角色行当是什么,念白采用的一律是普通话,这也是与时俱进。
前一篇:党支部春节前进行慰问
后一篇:老话重提闲谈京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