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岳幕阜 圣境奇观
——天岳幕阜山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图典前言
天岳幕阜,众山之尊。
六千多年前,幕阜、连云山麓生活着一群充满活力的原始部落,他们以狩猎为生,伴山而居,幕阜、连云是理想的生存环境。相传幕阜山是伏羲之父雷神居住的地方,因而最早叫雷公山。上古“三皇”之一的部族首领伏羲继承父志,选择在原始部落人脉旺盛的幕阜山从事开创华夏文明的人文活动,最后崩葬于此。清代历史学家张瓒昭在《楚陵述略》考证说:“平江之天岳,即《禹贡》东陵,其下有皇坛,乃伏羲之葬地。”天岳幕阜因伏羲王陵圣地及舜、禹相继登临而声震华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教四大天师中张道陵、葛玄、许旌阳等三人都修炼于此。唐称天岳幕阜为道教“二十五洞天”,建有“宫”“观”百余处,是道教发源地之一。葛玄之孙,东晋著名思想家、医学家、道家理论创始人葛洪登临幕阜采药炼丹,著道教神仙理论巨著《抱朴子》,并写下著名的《幕阜山记》。上下几千年,天岳幕阜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心中之静土。他们跋涉千山万水来到景仰之地,或从事人文实践,或落地繁衍生息,在巍峨壮美的洞天福地,书写着名山胜水的不老传奇。
天岳是圣山,天岳是神山。叠嶂的峰峦和险峻的峭壁被仙风道骨浸染,神圣而威严,令人景仰膜拜。先贤们留下的足迹和印记,与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的景观融汇贯通,成为充满灵气传承千古的人间胜景。这就是天岳幕阜,步步是景,众山之尊!
二一三年,魏朝阳先生拟对幕阜山进行开发,他十分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委托我牵头成立文化考察组,对幕阜山景观进行了全面的勘察,获得了较为全面的第一手影像和文字资料。二一九年,我们又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对一些关键景观进行复查,以确保景观收集的完整和真实。
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破坏和社会变革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天岳幕阜山的景观与史料记载和民间传闻已大相径庭。我们一共对百余处景观进行了认真勘察,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保存完好,如人文景观上狮洞、沸沙池、黄檀古庙,自然景观丹崖、顶天立地石、老龙沟系列瀑布深潭,森林景观槐白连理等;二是基本保存但损毁、破坏严重,如一峰尖上的摩崖石刻,这一部分占所有景观的九成以上,三是查无实处,或已不复存在,如禹王碑等。此次调查勘察也有可喜收获,如在天乐堂小石庙中发现两尊疑似唐代的古石像,其中一尊应是葛仙造像。二是发现了黄檀古庙。古庙虽小,但十分精致,上供神方下供土地,实为罕见。且年代久远,原貌无损。庙旁有一高一矮古黄檀两株,与古庙互为印证,其历史渊源有待挖掘,是幕阜山十分珍贵的人文景观。现在。天岳募阜山正在大规模开发。为了保护利用好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我们特编印《天岳幕阜
圣境奇观》图典,其目的一是为开发商提供景观开发依据,二是引起广泛重视,共同保护、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三是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史资料,让子孙后代知道天岳幕阜山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
《图典》收录的幕阜山景观共有117处,分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两大类,每类又分为重点景观和一般景观。其中人文景观51处,重点18处,一般33处,自然景观64处,重点23处,一般41处。并对每处景观景点的所处地点、方位(经、纬度)、海拔作了标注,对其历史渊源、传说,现状及开发利用建议进行了简述,每处景观都附有现状照片。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重要景观如禹王碑、葛洪炼丹的会仙桥等无处寻找,有的景观虽然找到了,但与原记述不符,如青竹扫台不是一根竹而是一丛竹。有的因特殊原因无法拍到真实照片,如葛洪炼丹的石臼据说在丹崖之颠,无法登顶拍摄。我们将继续查找,完善景观景点调查资料。同时,因水平所限对景观的收录、认定、描述,难免存在遗漏、偏差和错误,敬请谅解并予批评指正。
景观勘测得到了魏一平、黄展鹏同志的大力支持,唐新民同志热心提供了部分照片,湖南省文联名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一级作家彭见明为画典题字,谨此至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