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印记文脉光华

标签:
文化非遗 |
分类: 文脉光华 |

历史印记
平江,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山凝圣迹,水蕴诗魂,戎轩逐鹿,英杰争雄。回望历史星河,历朝历代曾留下大量名胜古迹(寺庙宗祠、民居、桥梁、兵寨、石刻、墓葬等),构成了平江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壮丽画卷。
历经千年时空,风侵雨袭,战乱兵燹,时至今日,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越来越少了。为了搞清楚我县现存文化遗产的体量和现状,为各级领导在保护文物,守护乡愁,开发旅次,发展经济决策时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对现存的文化遗产(包括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一次详尽的普查,遍及全县27个乡镇,100多个村,共勘察各类文化遗产158处,拍摄照片、收录文字资料2400余件,获得了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信息。
到目前止,全县保存有价值的各类古建筑138处,可分为五大类。一类是革命纪念地,共19处。二类是民居,共35处,其中保存完整、保护完好的8处,部分保存、保护较完好的25处,随时有倒塌危险的2处;三类是书院、宗祠、庙宇,共33处,其中保存完整、保护完好的22处;四类是古墓葬,共24处,其中保存完好的原始古墓9座,后有修缮但原貌基本保存的有13处。五类是桥梁、山寨、兵寨、石刻等,共24处,其中保存较完好的22处;
为期半年多的普查,我们有幸重读了一遍平江历史,也目睹了文化遗产的风雨沧桑。普查中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各级领导守护乡愁,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大大增强,人民群众也进一步懂得保护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不等不靠,积极主动集资搞好维修保护。但就总体而言,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任重而道远。除宗祠、庙宇、古墓葬维修保护较好外,其他古建遗存特别是以农村“空心房”为主体的古民居保护状况堪忧,乱拆乱改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尤为痛惜的是,一些已经核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存也遭到损毁,多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不复存在或仅存残构,个别市级甚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民竟在保护红线内改造或新盖楼房,使文物受到严重损坏。
须作说明的是,本图典属资料性画册,除极少数照片来自专业摄影工作者外,绝大部分是普查人员拍摄的资料照片,视觉效果无法与艺术画册媲美。此外,受诸多因素制约和编者水平所限,本图典遗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予理解和指正。
图典编撰得到了县文物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湖南省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一级作家彭见明为画典题字,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