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4)——百齿千牙称霸王

标签:
方言谜语趣话 |
分类: 地域文化 |

这则谜语的谜底是砻,也叫土砻。砻是什么东西?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这样描述:“一土砻析竹匡围成圈,实洁净黄土于内,上下两面各嵌竹齿。上合空受谷,其量倍于木砻。谷稍滋湿者入其中即碎断。庶民饔飧皆出此中也”。原来砻是用来稻谷脱壳的,平江人称它叫“推子”。推子有点象石磨,但比石磨制作复杂,分为推盘(上下两扇)、推梁(横穿上推盘之中,用于推动上盘转动)、围沟(位于下推盘底端,被脱壳的谷米经围沟流出)、推架(托起推盘的木架)四部份。
谜语用十分巧妙的比喻将推子的结构和功能描写得形象而生动。“泥山木梁竹围墙”说的是结构,“泥山”,指推子是泥土夯筑的。泥土很有讲究,要取山中特定部位颜色金黄,无沙石粒,无腐殖质黏性好的纯泥。在干净的晒谷坪上,晒干、捣碎、过筛成粉末。然后喷清水湿润,搅拌均匀,达到一捏成团一搓变粉时方可夯筑。夯筑用的是木杵,一层一夯,筑得“泥山”一样坚固;“竹围墙”说的是推磨外壳用竹篾编织的,选用生长三年以上的毛竹,劈片、去骨、破条,织成上高下矮直径七十公分左右的两个圆筒;“木梁”指的是上推盘中央横置一梁,两端伸出约30公分,靠外处凿一圆洞,弓形推杠插入圆洞推动上扇砻盘转动。“百齿千牙”说的是推齿,推齿的硬度是决定能否脱壳的关键,所以要选用石岩树、凿树等细叶木质紧致的木料,劈成长约七公分,宽二至五公分,厚半公分的齿片。然后在大铁锅中倒入适量细沙粒,用文火将沙粒炒至发烫,再将齿片放进锅中与热沙一起翻炒,炒到齿片呈赤褐色且冒出香气时再起锅。炒过的齿片可增加硬度和韧性,如铁般耐磨。齿片嵌入推盘更有讲究,先在土筑的两扇推盘上画好八卦线条,由内圆向外圆成直线辐射,像一把把扇子摆在圆心的周围。齿片按线位全部钉入三分之二许,再在齿片的间隙中一层一层撒上筑土,用扁形木杵锤打结实,直到推泥与齿片基本持平。钉上齿片的推盘让人眼睛一亮,靠里行路少,靠外行路多,图似八卦,推子能将稻谷脱壳的玄机暗藏于此。后两句暗喻推子的功能,“谁敢从我围中过”,围中是百齿千牙的八卦阵,谷子只要从中一过,谷壳全都剥离干净,变成白白的米粒了,岂不是“叫你衣服全脱光”么,谜语把谷壳比作衣裳,实在是妙不可言!
我国种植稻谷的历史久远,位于我省道县寿雁镇玉蟾岩遗址出土的古栽培稻标本证实,中国的稻作栽培已有1.4万年以上的历史,是已知的世界栽培稻谷的起源地。这么漫长的岁月里,为了把稻谷变成米,我们的祖先凭借聪明才智,不断发明和改进脱壳的方法,已知最早的脱壳工具是石臼,把稻谷放在里面,手握木杵反复捶捣,直到稻谷完全脱壳。后来经过改善,利用杠杆原理,用脚登的方式,解放了双手,节省了力气,提高了脱壳效率。再后来又发明了水车,将人的双脚解脱了出来。从石臼进化到石磨,不知用了多长时间,土砻(推子)的出现,是稻谷脱壳一次颠覆性革命,随着“办米”(大米加工)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的膳食水平才有了质的飞跃。
对于“办米”,我是有特殊感情的。我的祖母用现在的语言说是比较讲求生活质量的,她对大米的要求很苛刻,不但米中不能见谷,而且要舂得烂熟,每臼不能少于一千碓(舂一千下)。那时我父亲在部队,家中没劳力,只好请人。祖母为了达到自己的要求,每次都给我几块糖,要我去帮工。当时我大慨十二三岁,也能做点事,但祖母的用意很明显,是要我去监工,她反复强调,舂米时要我去碓臼里扒米(用手翻动米粒),边翻边算数,看有没有一千下。其实我们请的另零工都是上下屋的熟人,和我们家关系很好。我暗地里数过一两次,每次舂碓的次数都要多于一千。跟了办米师傅多次,我也学了不少技术。办米有四个流程,一是推米,用推子脱壳,这一环我学到了技巧,练了臂力,一口气可以推一罗谷子。二是筛壳,用吊起来的大筛子,把脱了壳的谷米放进大筛,用手臂转动筛子,筛一阵谷壳都浮到了上面,搬掉后再筛,直到谷壳基本筛尽为止。这是一门技术,高手可以把米中的谷粒一颗不剩地全筛出来,只可惜我练了好久也没学到,不知是师傅留了一手还是我笨蛋一个。第三是舂米,这个不难,力气活,当然诀窍是有的。最后是车米。风车是中国最精致、最复杂的传统农具之一,木制而成。顶部有个梯形的入料仓,下面外漏斗出大米,里面小漏斗出碎米、瘪粒,尾部出谷壳。园形大风鼓里有一叶轮,中轴连着铁制的摇柄,摇转风叶以风扬谷物,转动速度快慢决定风力的大小,用力太大,把米粒也吹跑了,力不够碎米谷壳车不干净,要掌握自如得靠自己摸索出要领。风车技术我是学到了家的,多年后从部队回乡,在农村生活了一段日子,还真的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