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2)——送君千里不还乡

(2022-09-03 09:53:25)
标签:

方言谜语

趣话

分类: 地域文化
                              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2)——送君千里不还乡

                                     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2

                            送君千里不还乡

             

              少时青青老来黄,  搥搥打打结成双。

              半步不离随左右,  送君千里不还乡。


这则谜语的创意很美,也很巧妙,可谓谜中有谜,要猜出谜底,要一句一句往下猜。第一句少时青青老来黄”是什么,何物是从青青的变成黄黄的呢,结合后三句联想一下应当是稻草。第二句要猜用稻草干什么,“搥搥打打”后“结成双”,懂得编织草鞋过程的人就会猜出这是打草鞋。稻草要编织成草鞋,首先要用木捶反复捶打,直至将稻草捶打得柔软如麻。草鞋编织成形后,还要反复捶打,直到帮底软韧光滑。这样的草鞋才结实、穿着舒适,俗称不打脚。第三句不离半步,跟随左右,说的是草鞋穿在人的脚上,左右一只,随步而行。除了日常劳作外,长途跋涉如挑夫、车夫等更是必不可少,每次出门,都要带上十来双,以备坏时更换。最后一句十分精彩,送君千里不还乡,穿坏了的草鞋随手就丢了,它们是不被带回家的。

草鞋从三皇五帝起就开始时兴,算得上历史悠久,鞋之鼻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鞋》载:“世本言黄帝之臣始作履,即今草鞋也。”按相关史料记载,南朝以前,草鞋仅为一般士人或贫者所穿。至唐代制作工艺讲究细致,始进入上层社会。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草鞋,做工精细,即为士族所有。

历史上平江曾留下许多草鞋的传说故事,最有神话色彩的莫过于“草鞋救四姓”了。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争斗,曾血洗平江连破四十余寨。当他得知 “柳翁佘卜”四姓山民藏于密岩寨时,即派重兵攻寨。大军攻到密岩寨下,只见漫山遍野大雾迷漫,大军不知山有多高,忽见一老人背十几双草鞋准备上山。官兵问老人山有多高,老人故弄玄虚道:此山奇险,登上山顶得穿烂这些草鞋。官军不敢贸然进攻,就在山下扎营,想饿死山民。山民见状,每天将仅有的一头猪吊起让它嚎叫一番。朱元璋部以为密岩寨山高路险易守难攻,山上守军兵多粮足,天天杀猪,自己粮草殆尽,只得撤兵。山民用智慧保全了 “柳翁佘卜” 四姓性命。

 

上下几千年,华夏民族着草鞋在征伏自然改造自然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草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历代诗人专咏草鞋的诗词并不多见,除了宋代释梵琮的《草鞋歌》外,黄庭坚的《渔家傲.踏破草鞋参到了》,草鞋也仅是标题,词中写的并不是草鞋。但描写草鞋的诗句留下不少,如宋代张咏的“云居山客草为鞋,路转千峰此寄来”、宋代释梵琮的“踏破草鞋回首看,数声猨叫白云乡”、宋代白玉蟾的“走遍洞天寻隐者,不知费几草鞋钱”、明代圆复的“问水寻山各自忙,草鞋无底踏秋霜”等等,都称得上是为草鞋立传的佳句。

                     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2)——送君千里不还乡
                                                                               草鞋(网络图片,谢作者)

                     平江方言谜语趣谈(42)——送君千里不还乡
                                                                                    密岩寨风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