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没有到过裕溪口的人大有人在,但没有听过或者没有吃过裕溪口香菜的人可是屈指可数。
寒冬腊月,正是裕溪口香菜大行其道的黄金时节,裕溪口香菜以其“鲜、嫩、脆、香”的独特风味成为了江城老百姓喜爱的佐餐小菜。要问裕溪口香菜哪家名头最响?十有八九的人会脱口而出——“姜记香菜”。说到“姜记香菜”就不得不提姜晓琴。她把当初的小作坊,变身成以香菜为龙头的酱腌菜加工企业,并将裕溪口香菜“吆喝”到全国。如今,姜晓琴有了更大的“野心”:将姜记香菜打造成芜湖的“三和四美”。
为香菜而生的双手
二十多年前,姜晓琴毕业分配到蔬菜公司做出纳。原本打算在厂里安安稳稳地干一辈子,却偏偏天不遂人愿,两年后因为单位效益不行,她很快下岗了。“那一年我和爸爸一道从蔬菜公司下岗,弟弟刚考上大学,正是家里需要用钱的时候。”姜晓琴说,一家人生活无着无落,真的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母亲黄珍兰忽然心念一闪,“老姜你不是有手艺吗?”父亲苦笑,不自信地反问:“腌咸菜也叫手艺?”这时,姜晓琴也站出来给父亲打气:“咸菜人人能腌,可是腌制出来的味道天差地别。要不试试看?我也可以帮忙啊。”
在家人的鼓励下,一个月后,老姜的酱菜铺子开始出现在裕溪口农贸市场上,刚开始做些生姜、萝卜条、酱鹅笋之类,到了冬天,也顺带做些香菜卖。有着二十多年腌制工龄的老姜推出的酱菜渐渐受到了顾客的好评,尤其是香菜更是出奇的受欢迎。细心的姜晓琴发现,只要她家的香菜一上市场,其他人家的香菜就卖不动。姜晓琴像发现了新大陆,“煽动”父亲渐渐将重点转移到香菜制作上。不久,姜记香菜以脆、嫩可口,耐人回味吸引了广大顾客,销量越来越大。
第二年大白菜刚一上市,姜晓琴就筹集资金,大批量地开始收购大白菜,放下其他花色品种,和父亲专门制作起香菜来。“我们买了三口大缸,还有一些坛坛罐罐等工具,租了一幢旧厂房做香菜。”姜晓琴告诉记者,做香菜很辛苦,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开始洗菜、切菜、拌菜,一直要干到夜里一两点。当时的生产工序几乎都是手工操作,加之腌制香菜的季节性很强,越是寒冷打了霜的青菜口感才会越好,装菜的麻袋上都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她的手常常冻得开裂,一道道血口子就像一个个张开了的婴儿嘴巴。“还好,我的手不生冻疮,不然就更惨了。所以我常常会说,我的手真是为香菜而生的。”姜晓琴常常这么自我解嘲。
防“山寨”给香菜一个名分
经过和父亲的多次反复试制,姜晓琴家的香菜风味更加独特。铺子引来了很多回头客,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要卖到100斤。高峰期的时候,形成了“一菜难求”的局面,三个月香菜收入竟然超过了一年的酱菜生意的总收入。
上世纪90年代,慕名来裕溪口购买香菜的人很多,在裕溪口腌制香菜外卖甚至成了一道风气,最多的时候有三十多家。姜家香菜好,引来同行的羡慕和妒忌。当时,许多香菜店也都纷纷打起老姜香菜的牌子。
“别人模仿你,这是用另一种方式对你的肯定。只要能保证产品质量,我们也不在乎同行用我们家的名字。”姜晓琴告诉记者,当时这边的香菜都没有名字,统称裕溪口香菜,但不少同行却以次充好,“比如,菜场上卖的一些香菜只腌制一天就直接贩卖,看上去色泽口感都不错,但口感不行,实际上这种爆腌的香菜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这一度让姜家的香菜遭遇信任危机,让姜晓琴和父亲陷入了苦恼。
另外,姜晓琴也感觉到,自己家的香菜虽然质量过硬,但由于没有自己的包装、自己的品牌,还是属于“家庭作坊”的小打小闹。于是,让香菜上档次的想法在她的脑海中应运而生,她开始想到,得给香菜一个“名分”——注册商标。姜晓琴说了一段小插曲:“我刚开始准备注册‘裕溪口酱菜’的,谁知道被别人抢注了。想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得突出我们自己的家族特色,所以就注册了‘姜记酱菜’的商标。”
创新改良裕溪口香菜
“要想打开销路做得好,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我们一直在变。”姜晓琴告诉记者,凭着多年的经验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她和父亲开始了香菜制作新工艺的尝试。 据介绍,香菜传统的主要原料为“高杆白”的大青菜,菜丝要晾要晒,火候难以掌握。过于晒干,菜则柴,吃不动,嚼不烂;晒不干,菜则容易发酸变质,不能保存。加之,这种白菜生长期很短,一般只有一两个月。姜晓琴建议父亲尝试用“大头青”作为原料。因为裕溪口背靠和县蔬菜生产基地,大头青遍布四乡八镇,产量高,生长周期长,在姜晓琴的建议下,父亲尝试着用大头青为原料制作香菜。
经过数不清一次又一次的制作试验,终于在2003年年底,与众不同的“姜记香菜”正式面世。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这香菜脆、嫩、鲜、香、辣味味俱全,而且回味无穷,唇齿留香,真是名副其实的“香”菜。
经过几年的运作,“姜记香菜”名字越来越响亮,一到冬季,顾客盈门,只要有人去往裕溪口,总要有亲朋好友嘱托给捎带几斤裕溪口香菜,而且指名道姓要“姜记”的,芜湖农贸市场上“姜记香菜”也是随处可见。
“香菜的口味,关键作用还是配料,光放在香菜里的配料就有10多种。”姜晓琴说,“我们拥有独门配方,选料上乘、加工精细、配料考究,按照一道道严格操作的程序配制出来的。这正是姜记香菜始终能赢得顾客青睐的真谛。”
做出芜湖的“三和四美”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当初的小作坊“姜记酱菜”已形成了以香菜为龙头的酱腌菜加工企业,先后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可的知识产权(香菜)、芜湖市消费者放心品牌、芜湖市知名商标等称号,“姜记香菜”已成为皖南地区旅游特产,而且漂洋过海被带出了国门。
小小酱菜承载着父亲和姜晓琴几十年的心血,如何将裕溪口香菜技艺发扬光大,做出自己的特色,是她经常考虑的问题。由于香菜属于典型季节性产品,很娇贵,常温下不宜存储等原因带来发展瓶颈,制约企业走向更远的市场。“一般的食品保质期有6个月,可香菜为了照顾口感只能保持2个月。”为此,姜晓琴和安徽工程大学食品工程系的教授合作研究如何延长保质期的课题。
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10月,姜记酱菜一改家庭作坊模式,姜晓琴将公司从裕溪口迁到芜湖县,并成立了芜湖市姜记酱菜有限公司,形成了以香菜为龙头产品,并相继推出萝卜头、蜜枣萝卜、莴笋、酱瓜、豇豆、菜瓜、生姜、黄花菜、黄豆酱等系列产品。
“一提到扬州大家就会自然而然想到‘三和四美’酱菜,我希望有一天一提到芜湖,大家就会想到‘姜记’酱菜,这是我未来的目标。”姜晓琴自信满满地说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