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涌现了《三字经》、《孝经》、《弟子规》、《颜氏家训》等经典著作。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深受传统文化洗礼的家庭教育也显现出了不合时宜的消极影响。如何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是以提升伦理道德为主要目标,强化人格培育。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对孩子伦理道德的教育。一是教子孝亲。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百善孝为先”,“孝道”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中华经典当中的《弟子规》就是落实孝道最好的教材,是一切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二是勉子立德。我国自古以来就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尤其是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以修身为本的人格教育,成为社会大众家庭教育的一种自觉追求,而“德教在本”成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价值方针。三是训子以俭。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中国历代家教均将勤俭列为子女修养的要素,而在古代的许多家训中也都把勤勉俭朴作为训诫子弟的重要内容。
二是以礼仪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注重行为养成。注重礼仪规范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特色。一是注重规则意识。古话说: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传统家庭历来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从传统蒙学教材到家规家训,都试图将规则意识植根于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中,从而使规则由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心的需求,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自我教育,由他律变成自律。二是注重习惯养成。常言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一种良好的习惯可以为孩子造就一个积极的人生,反之,一种坏习惯就有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良影响。《弟子规》、《颜氏家训》、《治家格言》等都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帮助青少年树立行为规范、养成良好习惯的经典教材,“修之则吉,悖之则凶”。三是注重文明礼仪。文明礼仪是一个人良好教育的标志,也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传统家庭教育正是按照礼仪的规定 ,从子女幼年时期开始 , 就通过《三字经》、《蒙养礼》等蒙学教材进行礼仪规范的灌输并严格要求。
三是以家长言传身教为主要手段,重视家风熏陶。子女幼时,多从模仿父母的言行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父母言传身教的作用。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与父母的一言一行有着极大的联系,作为父母,我们不应忽视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要从小开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是以家规家训灌输。家训是指我国古代家庭内部长辈对晚辈的垂诫和训示, 是古代先哲通过诗歌、散文、格言、书信、杂文等形式,在立身、齐家、处世等方面训诫后辈子孙的家庭教育实录。二是以家风传承熏染。家风即指一家历来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作为教育者,首先必须修正己身,为子女做道德的楷模,才能以良好的家风熏染子女的言行。三是以亲情敦促德化。“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的事例体现了亲情感化的成效,孟母成为我国“母德教育”的第一人。通过亲情关系对孩子施加道德影响最容易、也最有效,因此这种通过血缘亲情敦促德化的方式也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方法。
繁昌县档案局 叶道坤
2015年5月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