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分类: 股票 |
苹果王朝落幕是否会重演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的惨剧?这已经成为目前市场必须要探讨的问题。有不少投资者私信我说到底要不要割肉,我还是那个观点,资金决定一切,所以未来的个股走势,还是要看主力资金方向。
很少有人记得当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证券市场的惨剧,2000年3月中旬,以技术股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狂飙站上5132点的历史高位,之后随着政策风向和风险累积之后的爆发,个股遭遇重挫、不断下滑,网络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到同年9月21日,纳股指数迅速跌至1088点,创下了3年来的最低纪录。与2000年3月10日的历史高峰相比,跌幅高达78.8%,重新回到了1998年前的水平。十年之后,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仍未恢复至巅峰时期的水平。
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对于当时的国际经济是一场灾难,美国方面,仅上市公司的市值蒸发就在5万亿美元之巨。而日本方面,互联网泡沫完美衔接了地产泡沫的冲击,直接造成了日本经济上“失落的二十年”。中国资本市场当时刚刚起步,也遭遇了重创,长达四年的大熊市直到05年股改之后才勉强结束。
有不少人将苹果引发的科技股狂潮形容为第二次互联网泡沫,这两次中间确实有相似之处,苹果公司本身的股价,在近10年来已经狂飙4500%,顶替微软成为最昂贵的公司,这背后没有泡沫?没有人相信。但是是否苹果创新进入瓶颈期之后的业绩、看点双下滑就意味着证券市场泡沫面临全面破裂呢?换句话说,是否当前科技股狂飙的背后就完全是泡沫使然?恐怕也不见得。
当年促成互联网泡沫化的罪魁祸首,是风投公司疯狂的“dot com”模式。这种模式说简单点就是抗住账面亏损,来扩大网站影响,寄希望于之后收回成本。然而,一个“DOT COM”商业模式依赖于持续的网络效应,以长期净亏损经营来获得市场份额为代价,公司期望能建立足够的品牌意识,以便收获以后的服务的盈利率。“快速变大”的口号诠释了这一策略。由于这些公司股票属于高科技股票,股价难以确定,许多股票价格被推上了难以置信的高度,然而,在那样的情形之下,公司的寿命是靠燃烧率来衡量的。也就是说,挥霍完资产的时间,就是公司挂掉的时间。
最后,虚假的投资前景误导了投资者和相关互联网企业。部分互联网公司内部开销剧增,比如订制商业设施,为员工提供豪华假期等等。许多人往往又把他们的新财富投资到更多的网络公司上面。许多通信供应商,债台高筑地购进高速设备、建设光纤线路以优化网络。投资远远超过了其当前和预测的现金流。
最终,种种因素叠加,再加上整个市场都在这么做,风险累积最终保发,2000年三月,微软地方诉讼案外加美联储加息,引爆风险,之后互联网泡沫崩溃。
与当时的泡沫相比,当前的科技股涨势最大的特征,在于其本身拥有业绩支撑,当时通过业绩增长带来的股价上攻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尽管苹果目前风光不再,却仍然是业内最盈利的公司,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科技股不可能瞬间倒掉。
从周三的走势来说,目前的科技股调整,确实是已经处于大势所趋,经历了长达一年的个股牛市之后,阶段性回调有利于未来进一步的发挥。而对于整个市场来说,风险释放并不意味着行情终结。对于科技股本身来讲,其构建于社会对科技生活化的大趋势之上,只要这种趋势不改变,未来的科技股就仍然有发挥空间,只不过,像苹果引领的这一轮纵深如此广阔的题材联动,短期内恐怕将难以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