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17篇文章是对国企的通俗解读,接下来讨论稍微专业点的国企股权和治理。按照官方的说法,股权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目前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本身推进公司制改革进程并不快,改制的也多采取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整体转制和整体上市的数量还不够。但是,中央企业下属的子公司、孙公司绝大多数已实现了公司制改革和产权多元化,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公司已经实现在境内外上市。从国资委的部署看,“十二五”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命脉、必须采取国有独资形式的企业,国资委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革;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大型企业,依托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造,推进公众公司改革,实现国有资产资本化和股权多元化,则是下一阶段改革的主攻方向。
2012年10月24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的汇报资料显示: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由2003年的30.4%提高到2011年的7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要求,多数国有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机构。在部分地方国有企业和50家中央企业进行建立规范董事会的试点,企业科学决策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升。
2012年初两会期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117户央企净资产的68%均已上市,要继续推动央企股份化和证券化。”这意味着,央企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已经高达68%,而8年以前,国有净资产额证券化比率只有36.7%。3年之后,也就是2015年,这一比率有望被提高到80%以上。对于资产证券化的好处,王勇表示:“央企上市、资产证券化以后,激发和促进了企业的活力,建立了更灵活的机制,同时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包括各种数据报表和内部运行情况。这样,促进企业运行更符合国际规律,企业是市场主体,参与国际竞争,更符合国际化。”
2011年底上海市表示,当年上海多家企业集团成功实现整体上市,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35%左右,未来将努力提高国资和国企的资产证券化率。
【案例:中信集团的整体上市】2011年中信集团重组改制方案已获财政部批准。根据重组改制方案,中信集团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并更名为“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该更名已经完成,注册资本达1837亿元。
中信集团由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于1979年10月4日创办,目前其拥有44家子公司(银行),其中包括设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子公司;在东京、纽约、哈萨克斯坦设立了代表处。中信集团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金融、实业和其他服务业领域。截至2010年底,中信集团的总资产为25391亿元,当年净利润为334亿元。
按照相关法律及改制要求,中信集团(包括境外分支机构)全部资产、负债、机构和人员由新的中信集团承继,其业务范围保持不变。新的中信集团已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公司章程,建立了由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财政部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
新的中信集团承继原中信集团的全部业务及资产,并以绝大部分现有经营性净资产出资,联合北京中信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股份”),中信股份的股权结构为:中信集团持股99.90%、中企管理持股0.10%。2011年12月27日,中信股份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1280亿元。
北京市工商局信息显示,北京中信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4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由中信集团独资设立,主营业务为企业管理、项目投资和资产管理。
整体上市是中信集团“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中信集团希望把整体上市作为一个契机,把加强协同效应、风险管控、战略管理及相应的资源配置作为推动集团经营方式转变的抓手。中信集团从1979年建立经过30多年的发展,总资产已达3.2万亿元,净资产近2000亿元,2012年的净利润达360亿元,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发展,上市是一个重要路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