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糖食品”藏猫腻多,怎么破?

(2016-05-31 09:36:27)
标签:

健康

“无糖食品”藏猫腻多,怎么破?

文/李园园营养师


  说起糖,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吃甜食好像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让小孩子接触酸甜苦辣咸等不同的味道,结果如你所料,品尝甜口的时候小孩儿表现出特别愉悦的神情。美国康涅狄格学院的实验也证实了高糖高脂食物的确会让人上瘾,而且糖比脂肪更容易让人成瘾。

  然而一旦喜欢上甜食,往往容易导致糖尤其是精制糖的摄入量超标。国际上的研究表明,精制糖摄入过多与超重肥胖、糖尿性、提前衰老、痛风、不育等都可能有关。随着对糖与健康的认识越多越多,很多朋友开始慢慢远离“甜蜜”的诱惑,于是很多超市里有出现了“无糖食品”的展区。无糖食品真的不含有糖么?无糖食品就可以放心的吃了么?无糖食品可能有哪些猫腻?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04/b7ada2d04cc94714883a915987e9566b.jpg

  1、认识“无糖食品”与“低糖食品”,看看权威标准怎么说

  对于“无糖食品”与“低糖食品”,国家有明确的规定。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GB 28050—2011)的相关要求,如果某食品标签上声称“低糖”,则糖的含量要求达到每100克或100毫升的该食品糖含量不超过5克;如果声称“无糖”,那么对糖含量的要求将更加严格,要求每100克或100毫升的该食品糖含量不超过0.5克。消费者可以核查标签上营养成分表中糖的含量是否达到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含糖量一般是指葡萄糖、半乳糖、果糖、蔗糖、乳糖、麦芽糖、等所有单糖、双糖的总值,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精制糖含量。无糖食品的甜味可以来自于甜味剂,如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

  http://www.sohu.com/upload/mps0/js4news/static/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04/e5b6a117d7d341b9b6d4c5ad187f00fb.png

  2、无糖食品不代表可以任性地吃

  对于需要控制血糖或者控制体重的朋友来说,糖是一个敏感的字眼,无糖食品或者低糖食品相对于同类的常规食品而言,精制糖含量降低,一般来说总热量也会低一些,对于这些朋友来说确实是一大福音。

  不过,认为无糖食品没有可恶的“糖”存在,于是可以肆无忌惮的吃就大错特错了。通过国标不难看出“低糖食品”或者“无糖食品”还是有糖的,只是比普通食品含糖量低些。另外有些无糖食品的主料就是粮谷类,比如无糖汤圆、无糖糕点、无糖月饼等,这类含有淀粉的无糖或低糖食品,在肠道依然会被转化为葡萄糖吸收利用,如果吃太多对血糖也会有一定影响,因此无糖、低糖食品也不是可以放开肚皮吃的。

  而那些吹嘘有降糖疗效的“无糖食品”更是不可相信,因为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有降血糖的功效,而食品中又是不可以添加任何药物成分的,所以对于此类宣称一定要警惕。

  3、无蔗糖食品≠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理念虽好,然而有些披着无糖食品外衣的“无蔗糖”食品等却招摇过市。顾名思义无蔗糖食品就是不添加蔗糖,然而糖的世界如此之大,不添加蔗糖远远不代表里面不含有其他形式的精制糖。蔗糖之外可以添加的糖实在是太多,例如麦芽糖、葡萄糖、果糖、果葡糖浆、葡萄糖浆等等都是商家经常添加的糖。例如如图的一款无蔗糖奶贝,的确没有蔗糖的字眼,然而其配料表中却含有葡萄糖粉等升高血糖速度比蔗糖还快的糖类,且总的含糖量并不低,假如把这样的食品当做无糖食品给糖友来吃,简直是适得其反。(按我国测定结果,蔗糖的血糖生成指数是84,葡萄糖100,麦芽糖105)

  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504/745d6100ca66473a9d2954fe82406c0f_th.png

  另外还有的商品更加没谱,例如虽然标准的是“无蔗糖”,然而其配料表中却含有白砂糖或葡萄糖,殊不知白砂糖与蔗糖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http://www.sohu.com/upload/mps0/js4news/static/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

  所以,选购无糖或低糖食品时,可不要只是从超市无糖专区随手拿起便放心地扔进购物车,特别要看下营养成分表与配料表,核实其含糖量是否符合无糖食品或低糖食品的相关规定,尤其别被“无蔗糖”的幌子蒙蔽了双眼,否则可能掉进无糖食品的误区。

  说明:文章原创,图片来自网络,首发于《中国家庭医生》,有较大改动。转载请务必联系本作者。侵权必究。

  附作者信息:

  李园园

  新浪微博:@李园园营养师

  邮箱:1223617860@qq.com (合作请微博私信 或邮件)

  国家高级营养讲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

  国家高级公共营养技师

  报刊杂志撰稿人、营养顾问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