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2019-01-09 10:42:56)
标签:

旅游

文化

历史

图片

杂谈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分为: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部分,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1) 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源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2)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边经人工开凿的叫内江,内江之水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今天,成都市民的生活用水还是全部来自当年李冰开凿的内江之水。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包括:(1)宝瓶口、(2)鱼嘴分水堤、(3)飞沙堰溢洪道。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3) 宝瓶口:当年,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岷江之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4)宝瓶口之二 :岷江之水就此听令。没有一个人能像李冰那样活得这样长寿。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5)宝瓶口之三:四川有幸,临危受命的李冰成为了一名实践科学家。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6)宝瓶口之四 :这就是玉垒山。当年李冰将眼前的玉垒山凿穿引水。他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治水思考。直到21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从根本上为秦国统一中国创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7)分水鱼嘴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我们的祖先早在2300年前,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8)飞沙堰: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他筑堰的指令,智慧、透明。永远水气淋漓,简直是神来之笔!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9)飞沙堰之二  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可掬可捧的水。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各自归位,延续千年。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场千年的收伏战。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10)都江堰曾有个古老的名字:灌县。这是灌县古城的老照片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11)灌县古城:老照片之二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12)走过南桥,即可寻觅灌县古城的踪影。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13)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观因(伏龙观因为)李冰降伏孽龙的传说而得名,是纪念李冰的庙宇。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14)在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李冰让神话走向实际,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钟鼓钹磬,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15)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犹豫进退,摆动就越大。在这样高的地方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叹。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又义无反顾的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了它的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亮闪闪的河渠。按照人们的意志,滋润着,造福着万亩“天府之国”。
      都江堰的安澜索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䌩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度狂澜,故更名“安澜索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为“夫妻桥”。它是连接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16)曾经是连接内江的索桥,因安澜索桥的兴建,现在已不用。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17)玉垒山: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人们称都江堰为"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玉垒山发源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境内的九顶山,最高海拔(狮子王)4984米。玉垒山逶迤而南直趋灌县(今都江堰市)西北,即都江堰水利工程-内江“宝瓶口”一侧山体,另一侧为“离堆”(后人在上建有伏龙观),李冰治水时两者为一体的一座山,为开“宝瓶口”限制进入内江灌溉的水流量(多的水由飞沙堰入外江即岷江),开山分水,分开的小的低的山体为“离堆”,主山为“玉垒山”。历史上岷江上游洪水泛滥就是由此冲向成都平原的。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18)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至今它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它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它卑处一隅,像一位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它,就是都江堰!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无坝限量引水工程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形成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