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图片杂谈 |
(1)

(2)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边经人工开凿的叫内江,内江之水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今天,成都市民的生活用水还是全部来自当年李冰开凿的内江之水。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包括:(1)宝瓶口、(2)鱼嘴分水堤、(3)飞沙堰溢洪道。

(3) 宝瓶口:当年,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岷江之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5)宝瓶口之三:四川有幸,临危受命的李冰成为了一名实践科学家。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6)宝瓶口之四

(7)分水鱼嘴

(8)飞沙堰: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他筑堰的指令,智慧、透明。永远水气淋漓,简直是神来之笔!

(9)飞沙堰之二

(14)在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李冰让神话走向实际,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钟鼓钹磬,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

(15)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犹豫进退,摆动就越大。在这样高的地方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叹。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又义无反顾的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了它的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亮闪闪的河渠。按照人们的意志,滋润着,造福着万亩“天府之国”。

(17)玉垒山: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人们称都江堰为"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玉垒山发源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境内的九顶山,最高海拔(狮子王)4984米。玉垒山逶迤而南直趋灌县(今都江堰市)西北,即都江堰水利工程-内江“宝瓶口”一侧山体,另一侧为“离堆”(后人在上建有伏龙观),李冰治水时两者为一体的一座山,为开“宝瓶口”限制进入内江灌溉的水流量(多的水由飞沙堰入外江即岷江),开山分水,分开的小的低的山体为“离堆”,主山为“玉垒山”。历史上岷江上游洪水泛滥就是由此冲向成都平原的。

(18)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至今它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它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它卑处一隅,像一位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它,就是都江堰!
前一篇:时光博物馆——重温40年难忘时光
后一篇: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