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日禅诗赏析(五)

(2023-01-26 11:48:53)
标签:

寡言

满意

答案

经书

辞世

分类: 感情
每日禅诗赏析(五)

每日禅诗赏析(五)

每日禅诗赏析(五)

癸卯年 正月初五日 吉祥,(2023年1月26日)醒来背禅诗。

一、原文
【宋】龙门清远佛眼禅师(1067-1120):

醉眠醒卧不归家,
一身流落在天涯;
祖佛位中留不住,
夜来依旧宿芦花。

二、注释

1、醉眠醒卧:即喝醉就睡觉(眠),醒了就躺(卧)着。比喻一个见地未透修行人的放浪形骸,却回不了自性(老家)。 
2、天涯:孤身流落在天涯海角,比喻见地不真,不悟本心,身不由己而流落在六道天涯。
3、祖佛位:即成佛做祖之位(觉性)。
4、宿芦花:留宿在芦花丛中,芦花,比喻烦恼。

三、赏析

        这首诗偈收录在《古尊宿语录》、《从容录》当中,主要描述了百丈禅师(749-814)与野狐的公案:有一天,百丈禅师上堂开示,下座之后,大家都已经纷纷散去了,可是,只有一位老人不肯离去。百丈禅师就问:“你是谁,要做什么?”他回答说:“实不相瞒,我不是人。我在以前迦叶佛时代,本在这座山里修行,因为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就因为这句话,就做了五百世野狐精,没法脱身,请和尚慈悲,为我开示,让我解脱狐狸身之苦。”
百丈禅师说:“你把学人问你的问题,现在重新再问我一次。”老人就说:“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禅师答:“不昧因果。”这位老人言下大悟,就向百丈禅师礼拜叩谢说道:“今承蒙和尚开示,让我超脱狐身。我就住在后山岩下,祈请和尚慈悲,以出家众的礼仪,帮我埋葬。”第二天,百丈禅师带领大众,在后山石岩下,找到一头死狐,于是就用亡僧的礼仪将它火葬。
        第一句“醉眠醒卧不归家”,醉了(五欲之瘾很迷人,禅定之境更醉人)就睡眠,醒了就卧着。这“家”,一方面是比喻世俗之家;一方面指如来自性老家。本来就没有家,还是放浪形骸而不回家?自性老家,一切现成,自由自在,为什么有家不归呢?因为回不了家。为什么回不了家?因为见地不真,不悟真觉,只好沦落野狐身,被境界拉着转,被妄想牵着跑,身不由己啊!
  第二句“一身流落在天涯”,孤身一人流落在天涯海角。这“孤身”,一方面是指野狐放浪形骸的生活情景;同时也说明一个未悟本心的禅者,大事未了,到处云游,寻师访道的精神状态。流落天涯,是比喻如果不悟实相,就会不由自主的在六道天涯海角当中流浪。不是不回家,而是到了家门口,认不得家。
  第三句“祖佛位中留不住”,成佛做祖的位子,代表了不二中道的境地。为什么佛位当中留不住呢?因为心还没有安啊!不能彻悟,不得正见,无法走在不二中道当中,于是修行不力,不能随缘保任,称性起修。
  第四句“夜来依旧宿芦花”,夜晚,是天暗向晚时,比喻未悟真心,不见觉性,无明暗夜仍然会来,因为“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见处不真,所以穿错了衣服(野狐),只好冤枉的作了五百世野狐身,如今有家归不得,依旧要在芦花丛中留宿。这里芦花,比喻尘劳烦恼。
        总之,此诗说明见地不真,觉性不透,一不小心,掉落万丈悬崖,流落天涯(六道)海角,不知回头。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老人回答:“不落因果”,为什么错了呢?因果,是客观的法则,悟了缘起,当体即空,这在见地上超越了因果。然而,他却不知,大修行人是在观念上超越因果而见本心,并不是否定客观因果法则,如果说不落因果,那就作意在无因果,这样就毁坏了世俗,就是野狐禅,于是就不得已堕入五百世野狐身。
        禅者为了走上菩提之道,就不能被因果所缚,就是必须超越因果才能见性成佛。百丈禅师下了转语“不昧因果”,真的惊天动地,震撼鬼神。那是对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只有清楚明白,才能超越。更重要的是超越因果并不否定因果,也不是虽不否定,却不重视。因此,尊重因果而不被因果所缚,这才能随遇而安,自由自在。
        对比“不落”与“不昧”二者,虽都同样是“超越因果”,但前者毁坏世俗,后者明白真相,而没有毁坏。正如永嘉禅师说:“了则业障本来空,不了应须还宿债”,明了因果,自性本空,超然自在;昧了心性,不明玄旨,想“不落”也难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今到了自家门口,还有不认得的道理吗?
        
四、作者简介

        舒州(今安徽怀宁)清远佛眼禅师(1067-1120):俗姓李,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五祖法演禅师(1024-1104)之法嗣,禅师少时严正寡言,出家受具足戒,并究习毗尼之学。一日,当他诵《法华经》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一句时,产生了大疑问。于是就手持经书,去请问讲经的法师,法师也没有给他满意的答案。他感叹道:“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北宋宣和二年(1120)冬至的前一天,禅师整衣趺坐,向大众辞行,说:“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世可辞耶?且将安往?”说完就合掌,怡然而化。世寿54岁。( 星云大师  释义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