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日禅诗赏析(三)

(2023-01-24 11:52:46)
标签:

编辑

典故

启发

答应

身影

分类: 情感
每日禅诗赏析(三)

每日禅诗赏析(三)

每日禅诗赏析(三)

癸卯年 正月初三日 吉祥,(2023年1月24日)醒来背禅诗。

一、原文
【宋】长灵守卓禅师(1065-1124):
《唤处分明》

唤处分明应处亲,
不知谁是负恩人;
东家漏泄西家事,
却使旁人笑转新。

二、注释

1、唤处(huàn):意为呼喊,叫唤。有呼唤,就有答应,呼唤之处指三宝善知识的教导,而所答应的人(应处)就是指我们这些苦海众生和修学佛法的佛子。
2、负恩:即忘恩;背恩。指辜负他人的恩德。
3、漏泄:即泄漏;走漏。就是把消息走漏了。这里指国师把成佛做主的秘密透露给了你,你却仍然不明白,连在旁观的“明眼人”都觉得好笑。
  
三、赏析
        
        这首诗偈收录在法应禅师所编辑的在《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八里。此诗描述了南阳慧忠国师(675-775)与侍者之间的一段典故。
        唐代有一位南阳慧忠国师,他有一位跟着他三十多年的侍者,虽然照顾他起居饮食这么久了,但还没有开悟,于是慧忠国师想启发一下他。于是,有一天,当侍者在作务时,慧忠国师就故意在叫唤他:“佛祖呀!”侍者就问:“国师,您在叫谁呀?”慧忠大笑:“佛祖!我在叫你呀!”这位侍者一听,又吃惊又诧异的说:“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您怎么叫我佛祖呢?”慧忠国师哈哈大笑而去。慧忠禅师心想:唉!这侍者不肯直下承担,不肯承认自己有佛性,称呼他佛祖,他都不肯答应,只得慨叹地说:“将来是你辜负我,不是我辜负你!”
  侍者当然不明白国师话中的含义,又过了几天,国师一有机会,又喊:“佛祖呀!”没有人答应。慧忠国师再喊:“佛祖呀!”侍者回答:“国师!我跟您说过了,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国师很慨叹侍者不能直下承担!就像南京的牛,把他牵到北京去还是牛。自己如果没有自尊、自重、自信的心,你把他当佛祖,他也是不敢直下承当的。
        第一、二句“唤处分明应处亲,不知谁是负恩人”,这里国师字字分明,声声唤醒主人公,然而侍者却不能直下承担,亲见本来。但在禅师看来,侍者应答也好,不应答也罢,确是句句都那么亲切。为什么呢?在明眼人眼中,众生无不具佛(觉性),应是佛,不应也是佛。只是侍者不明白罢了,而国师到了这种境界,早就已经领悟了三轮体空的道理,哪里还有什么报恩与负恩的分别知见呢?
        第三、四句“东家漏泄西家事,却使旁人笑转新”,诸祖向上一着,千圣不传,非心非思,这哪里是言说可以相传的呢?各人自扫门前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东家人自管东家事,西家人自管西家事,真如理地,本是漏泄不得的,纵然漏泄了,不明白的人也只会不得,徒然执指为月,却被明眼人(悟者)所笑话。
        总而言之,诸佛以大智慧和大慈悲,时时在呼唤我们,只希望我们早日从迷梦中醒过来。这个呼唤之声,如此悲切,如此清楚明白,你回答的也是如此亲切自然,可是,我们何曾明白?在这呼唤与应答之间,到底谁是辜负恩德之人呢?
        难怪释迦如来当年在菩提树下目睹明星而悟道之后,曾感叹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每个人都有觉性,可是我们自己却不知道,于是三宝善知识才要苦口婆心的呼唤我们醒来。所以南北朝的傅大士曾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四、作者简介

      【北宋】长灵守卓禅师(1065-1123):俗姓庄,泉南(今泉州)人,宋代禅宗黄龙派僧人,黄龙惟清禅师(?—1117)之法嗣,是南岳怀让禅师(677-744)下十四世。北宋宣和五年(1123)十二月二十七日示寂。世寿59岁。后人编辑《长灵守卓禅师语录》一卷,收录在《万续藏》第120册。( 星云大师  释义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