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年 十月三十日
吉祥,(2022年11月23日)醒来背禅诗
一、原文
【唐】张拙(生卒年不详)
《开悟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
断除烦恼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挂碍,
涅槃生死等空花。
二、注释
1、开悟偈:指开悟之后,说出的偈颂,用以表达自己所悟的境界。
2、河沙:即恒河沙(梵文Ganga-nadi-valuka),恒河,指印度北方一条大河,恒河之沙,细而多,因此佛陀说法时,通常用来譬喻其数目极多之数。
3、六根:即指主观能认识的六种官能,即眼、耳、鼻、舌、身、意等。
4、烦恼:即烦闷苦恼,指人们心中的捣乱分子,会让人不顺心不畅快。据《大智度论》说:“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其分类,如根本烦恼、随烦恼、分别烦恼、俱生烦恼等。
5、真如:是真理的别名,真,即真实不虚;如,即如如不动。
6、世缘:即世俗之因缘。指为人处世当中的一切因缘。
7、涅槃(niè
pán):梵文nirvana,原义是一堆燃烧的火熄灭了,后被援引为欲望之火的熄灭状态。译为圆寂,意为一切功德都学修圆满了,一切障碍都清除干净的状态。
8、空花:即空中花,经中常用以比喻现象世界的八大譬喻之一。
三、赏析
此偈把开悟者之境界说得非常到位,因而非常出名,被很多人引用,也启发了很多的后人。
法界,在一位禅者心中,天堂地狱也在他的心中。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觉性之光,本来遍满虚空,如同佛光普照,不管凡圣,甚至一切含灵动物,都与我一体,都是一家。
佛教将有情生命分成十类,即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十法界。在一天当中,心念起起伏伏,为善为恶,在十法界里不知道来回多少次。
有时心中生起一念要待人慈悲、要为人服务的心,内心无烦恼,这时本性之光朗照晴空,就等于是佛、菩萨的世界;有时为了一件事不如我意,就起了瞋恨心;奢求发财、口腹多欲就起了贪念;一念妄想执着,就起了谄曲愚痴的心。贪、瞋、痴的心念一起,便感召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心相,一经表现出来,当然就造就了种种不如法的行为。因此,我们的一颗心,就具有佛、菩萨、地狱、饿鬼等十法界的境界。
第三句“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不生”就是“无生”,“无生”就是一切生;如同虚空无相,则无所不相;正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含藏一切。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连一念妄心都不生起,本有的觉性自然会全体显现。
第四句“六根才动云遮天”,这六根,指眼等六根。身就像村庄,六根住在身的村里。六根和外界接触,会产生色等六尘,一个把持不住,会痴惑于爱欲,迷没于瞋怒,不当看的贪看,不当听的贪听,不当说的妄说,不当想的妄想,不当做的妄做,人的清净本性就被这六尘遮蔽染污了。
因此,看守好六根,不让身口意三业有造恶妄动的机会,是很重要的。就如《华严经》所说:“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说明了一个人要成圣、成凡,关键就在于能否好好运用我们的六根,时时摄持正念,与正道相应。
“断除烦恼重增病”,烦恼是不对,但没烦恼,哪有菩提呢?等于菠萝的酸涩,没有涩,哪有甜美呢?所以,你除却了烦恼,也只是一个幻有的空境。
“趋向真如亦是邪”,你不能证悟真如,修行无成啊! 但是你在趋向真如里面执着,那不也是邪吗?
所以,佛教讲有、讲无,是有另外一层意义的哦!
“随顺众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众缘和合才有建立和契入的可能。人人有本具的资格,在逆顺境界中,不失去“光明寂照”的省察,那人生会有挂碍吗?就像张拙有家眷,这是存在;径山没有家眷,这不是不存在。在随顺中,人多会为虚诳的执拗而左右自己,让自己更痴、更傻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所有人强调意义则一。
圣人的涅槃也好,凡夫生死也罢,到底与空花相等。“空花”是佛家说幻法的一个比喻,比喻人们看到空花乱坠,其实空中本来并没有花,但因眼睛得了白内障,所以才看到空中花儿缤纷飘落。凡夫所见如空中花的不实在,而主观认识上认为有花,事实上原本空中就没有花,只是因为眼睛生病了,才看到这些空花。其实凡夫所见的一切都不实在,不值得追逐。涅槃,是最高真理,这个也是虚幻不实在的。
总之,首联阐明觉性无所不在,万物皆有佛性的道理。第二联讲佛性即空就是一念不生,只要一动念佛性就会被浮云遮盖。第三联讲述了修持的玄妙:用心去断除烦恼与刻意追求真如都不是真正的修持之道。只有随缘任运,心无挂碍,才能超越生死,到达高远的境界。
四、作者简介
张拙(生卒年不详):唐末进士。石霜庆诸法嗣。曾经举秀才,受贯休指点谒石霜庆诸而悟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