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醒来背禅诗(六)

(2022-11-22 08:48:48)
标签:

天色

感受

排挤

杰出

清雅

分类: 感情
醒来背禅诗(六)

壬寅年 十月二十八日 吉祥,(2022年11月21日)醒来背禅诗

一、原文
 
【唐】李商隐(813—858)

《忆住一师》

无事经年别远公,
帝城钟晓忆西峰。
烟炉销尽寒灯晦,
童子开门雪满松。

二、白话

        我无端端的离开“远公”多年了,此时此刻长安城中清晓闻钟,让我回忆起他所在的西峰佛寺来。住一师也许还在室中煮茗读经,不觉烟炉中焚香已尽,寒灯也渐渐晦暗。外间的童子看到天色微明,就打开房门,不想夜来的大雪,一片银白,门前的松树也披满雪。

三、注释

1、住一师:师,对出家僧人的尊称,一作匡一师。
2、无事:无端。
3、远公:本指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一作慧远),是净土宗的初祖,此处指住一师。
4、帝城:指京城长安。
5、钟晓:即晓钟,是唐代京城长安清晨的一大特色,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齐长鸣,声震全城。
6、西峰:指庐山上西边的一个山峰。
7、炉烟:亦作“ 炉烟 ”。

四、赏析

        李商隐在唐开成元年(836)奉母亲之命,迁居到济源(今河南境内),住在济源玉阳山学修佛法,在听到帝城的晓钟时刻,怀念着曾经在庐山住一禅师而写下了此诗。
住一禅师是一位出家僧人。而“远公”,就是指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大师,是净土宗的初祖。诗中用“远公”来代称住一师,可见住一师绝非平庸之辈,也见诗人仰慕之情。

        “无事”就是“无端”;无端而别,更使人怅恨。  钟晓,就是晓钟,是唐代京城长安清晨的一大特色。唐无名氏《晓闻长乐钟声》诗云:“汉苑种声早,秦郊曙色分。霜凌万户彻,风散一城闻。”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齐长鸣,声震全城。

        诗人由帝城的晓钟,联想到住一禅师所在的西峰佛寺的晓钟,于是自然而然地想起相别经年的友人了。
  
        接着,诗人重现了留存在记忆中最深刻感人的一个场景,含蓄地表达出对往日深挚情谊的追念。“烟炉(一作炉烟)销尽”,寒灯晦暗,正是拂晓时佛殿的逼真写照。小童推开出门,只见皑皑白雪,洒满苍翠的松枝。这两句粗看似乎既未写其人,也未写其事,然而仔细吟味,却是其人宛在,其事历历在目。

        清晨的钟声,把诗人带到当年与住一师同在西峰时的情景中去。他们可能曾一处围炉夜话,畅叙友情;也可能曾一起煮茗吟诗,共赏佳句;也可能曾一道焚香鼓琴,敲枰对弈。此时,烟炉里香火已灭,点了一夜的灯烛逐渐暗淡,两人忘了时间长,忘了天气寒,待到小童开门一看,外面是白雪铺天盖地,成了一片银色世界。这西峰松雪图,让诗人重温了昔日相聚时的欢乐,饱含着诗人深沉的忆念之情。

        清人田玉(香泉)评这两句说:“只写所住之境清绝如此,其人益可思矣。相忆之情,言外缥缈。”(《李义山诗集辑评》纪昀引)诗人的构思,确实是很高妙的。
  
        这首诗,境界极美,情致幽远。清代田兰芳称此诗“不近不远,得意未可言尽”,纪昀说它“格韵俱高”,都对这首诗极为赞赏。

        总之,京城中的佛寺鸣钟时,诗人就想起了远在西峰中的住一禅师。全诗通过佛寺晓钟、烟炉寒灯、雪压青松等一组融动静声色于一体的画面,表现了住一禅师清凛冷峻的禅风与冰清玉洁的节操。“童子开门雪满松”一句,让全诗徒增亮色。诗人也仿佛从别绪、忆情和有关青灯炉烟的晦暗感受中解脱了出来,倏然进入了住一禅师所修持不懈的禅境。首句言“无事”,其实是反语,只有住一禅师才是真正的无事之人!

五、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祖籍怀州河内,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县)。少年才俊,进士出身。因卷入牛、李党争,遭受排挤,坎坷潦倒,终致皈依佛门。诗与杜牧齐名,是晚唐杰出诗人。尤长七律,以情诗、无题诗为著,风格深情绵密,婉丽清雅。著有《玉溪生诗》、《李义山诗集》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