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神奇的御寒术

标签:
预测御寒燃烧管道取暖 |
分类: 感情 |


刚刚立冬,天气就骤然转冷。气象学家预测,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今年的冬天可能会被冻哭。所以早就穿好秋裤,备好棉衣,打算待在暖气房里宅过一冬了。可没有暖气没有秋裤没有暖宝宝甚至没有现代防寒建筑的古人们,怎么挨过冰天雪地的冬季呢?殊不知,在与冷空气作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勤劳勇敢的中国古代人民研制出诸多神奇的御寒术。
在建筑方面,古代的房屋大都坐北朝南,以便依靠日照采光取暖,而且房屋都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有利于保暖。除此之外,古代房屋中的取暖设施还有火塘、火墙、壁炉和炉灶。火塘是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种集炊事与取暖于一体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有助于燃烧,又能阻挡冷风穿堂而过。火塘在半坡、姜寨等人类遗址的原始房屋中就已出现,历史尤为悠久。考古工作者们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还发现三座壁炉,炉膛为覆瓮形,可使热焰在膛内有充分回旋的余地,炉顶为“人”字形,有较大的散热面积;秦长乐宫遗址也曾发现使用火墙取暖,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来取暖。
有了汉朝,皇宫里又出现了“温室”与“椒房”。《汉书·霍光传》中记载:“(昌邑)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即指汉武帝时修建的温室殿。《西京杂记》记载说: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花椒因其驱寒祛湿的功效,也成为冬季取暖的主要用品,汉代更有宫殿名为椒房殿。《三辅黄图》卷三记载:“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
直至盛唐,《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帝王、贵宦冬日的取暖方式:“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到了宋朝,烧炭取暖更为普及,《宋史·食货志》中记载,“繇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薪以斤计一干七百一十三万,炭以秤计一百万”。
除了注重房屋建筑,古人们也使用火炉、火盆及类似于暖水袋的“汤婆子”来捂手捂脚暖被窝。宫斗剧《甄嬛传》里的贵妃寝宫里总会点着的带有香气的薰笼,无疑是清朝贵族们的“取暖神器”。造纸术出现后,古人还会身着“纸衣”御寒,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出门必备首选之物。
看完古人的御寒术,会发现那才不是一个“取暖基本靠抖”的时代。果然,追求饱暖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
前一篇:西南联大的师生到底有多穷?
后一篇:无处安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