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科学课-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课例集》读书笔记
(2017-08-06 11:35:22)分类: 读书有感 |
本书主编张素先
本书集合了近几十年来的数十篇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课例作品。这些作品是河北省科学学科开展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的优秀案例,充分体现了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教师在科学课授课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每个案例均围绕一个核心(以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核心。),秉持两个依据(以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着眼五个关注(关注新课标理念在课堂中的落实、关注科学知识体系的前后衔接、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关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建构。),从教育理论指导、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特色等方面进行设计,以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目的。
本书的教学课例分为三个主题:宇宙科学教学课例篇、地球科学教学课例篇、生命科学教学课例篇,其中宇宙科学教学课例篇与地球科学教学课例篇各11节,生命科学教学课例篇12节,共34节小学科学教学课例。
本书的优秀课例较多,笔者分别从三个主题中选出几个课例,通过对部分优秀课例的分析,找出这些优秀课例的相通点。进而对自我的教学课例进行反思与推敲,以求自身教学素养的提升。
宇宙科学教学课例篇--《月相变化》
本节课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展开教学。通过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得出本课的重难点:认识到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做好月相变化的模拟实验,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推测月相的农历时间。本节课通过语文诗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月相”,通过对文字“相”的解读(相貌、样子),初步了解月相的概念,进而提出问题“关于月相变化,你们有哪些想要研究的问题?”通过月相展示板(画与贴月相)、模拟探究月相变化规律的实验,有点到面、层层深入课题。通过画月相活动,展示学生前概念;通过贴月相活动,引发认真冲突。进而利用模拟实验,完善学生关于月相的科学概念。通过课外拓展“……生活中月相的变化更加复杂,除了形状的变化之外,你们有没有发现过月相还有其他的变化?”进而让学生课后探究“月相位置与时间上的变化-白天观测月相”,完善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
《月相变化》在苏教版教材中出现在五年级上册,笔者曾经也是上过本节课,个人认为本节课相对而言教学困难,主要是因为需要通过学生通过长期实践观察月相,从而了解月相的变化。但河北省的刘艳梅老师通过画、贴月相,引发认知冲突,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月相变化规律,这样的教学策略省去了学生长期观察的难度。通过问题“除了形状的变化之外,你们有没有发现过月相还有其他的变化?”,激发学生对时间这一变量的兴趣,进而对学生持续观察月相一个月做铺垫。通过刘老师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反思:所谓难上的科学课,更多在于任课教师的思考。思考本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水平;思考本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如何用有效的方法降低难点,进而适应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只要任课教师勇于思考,敢于思考,相信所谓难上的科学课,终将变为易上的科学课。
地球科学教学课例篇--《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本节课依据维果茨基的概念发展体系理论、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让一个孩子去自由探究有结构的材料,让他和同伴们在研讨中交流想法,自己发现事实,找出重要的关系,并讲清楚这些发现)、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教育理论指导。
本课教学设计强调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再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并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理解溶解的相关知识(有学生品尝盐水,糖水,引出溶解课题。通过对比,沙子与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初步认识溶解。),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面粉在水中的情况不同于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情况,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做教学效果良好,同时节省了较多的时间,以便学生操作过滤实验(通过过滤实验再次强化溶解的概念)。最后,任课教师通过生活实例(葱花鸡蛋汤)巩固溶解的概念。
本节课连贯且不断的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感悟,锻炼了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大概念。教学通过具体概念“溶解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学生实践活动”指向大概念“物质组成”-微粒的观察。
生命科学教学课例篇--《动物的卵》
本科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学生已有前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运用多种方法了解动物的卵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对原教材的重组,保障学生活动的时间和质量。本课程仔的核心科学概念是“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本课通过视频引出课题“动物的卵”,有观察并记录生、熟鸡蛋的结构活动展开,通过学生交流讨论观察所得,阅读相关资料,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三个亮点:1.重组教材,为学生的探究提供相对宽松的时间。本课正印证了刘墨耕先生提出的科学课应有“一英寸宽,一海里深”的境界。2.准确把握学生的前概念。在探究鸡蛋构造环节,教师先组织学生说出平时了解的鸡蛋由哪几部位组成,从而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和结构,找准后续教学原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后续教学。3.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适时、适度指导的辩证统一。让学生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自主的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让他们尽情的观察和发现。在学生阅读前,让他们自主的猜想,阅读后进行自主表达。这些都让学生较好的完成了科学概念的积极建构。
通过对本书中三个主题几篇优秀课例的分析,笔者发现:从形式而言,优秀的教学课例学生活动较多,例如:观看视频、观看图片、观察实物并记录填写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模拟试验、小组实验、交流讨论……。这些活动都围绕着课题逐层展开,层层深入。从实质而言,优秀的教学课例都是任课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任课教师有的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教学量,适时选出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增减;有的则通过改变优化教学策略,突出课题的重点,突破课题的难点;有的心中紧随科学大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具体概念引向大概念,提升科学课教学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