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读书笔记

(2017-05-24 09:09:18)
分类: 读书有感

“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是作者毕恒达将从事论文写作与指导论文经验的点点滴滴,汇集成一本写作小指南,他所设想的读者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也就是书名中的“我”,这本书可以破除学生以为写论文只要拿学长学姐的论文参考一下的迷思。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教授可以告诉学生有关论文写作的事原来有那么多。这本书虽然也介绍写作的构成与步骤的正式知识,但它还包含了更多毕恒达累积多了的经验知识。这本书并非传统的研究方法教科书。相反的,本书可以作为研读那些传统教科书的另类伴读手册,以补对方之不足。

PART1本书内容导览

这本书撰写的次序大致上顺着论文先后的章节。首先讨论怎么选择研究的主题方向,要考虑何种面向;有了研究兴趣之后,如何搜寻资料、怎么判断资料品质、哪里找得到、又怎么引用;接着就研究方法、研究发现、未来研究与政策建议的论文章节撰写加以讨论。整本书的重点围绕在作者阅读学位论文所经常遇见的难题缺失与错误上。

PART2一点提醒、一种立场

做学术研究(亦或是论文写作)最困难的其实是观点,只要花时间去搜集资料,无论是历史资料,问卷或访谈总会有结果,总是可以写报告,但是要有创新、启发,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没有一个观察是不带观点的观察。如果要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同学对教室内发生的活动进行描述,我想没有两个同学的描述会一模一样,也不可能有站在上帝位置的全然观察。为什么你会计算男生有几个女生有几个?为什么描述同学就读的科系,而不是身高?为什么不看他头发的颜色或是否佩戴隐形眼镜?你所看到的发问的问题都与你的观点有关。它取决于你认为它有意义或者没有意义。说与不说都是反应了你的位置与角度,也都造成某种后果。该看而没有看到是盲目;不该看而看到,我们说他带有色眼镜,也有可能助长了社会中既存的刻板印象。就像人生一样,行动还是不行动、说话还是沉默,都已经是一种选择、一种立场,都要负责任。

PART3研究的发现及其分析

经验研究的发现及其分析是整个论文最核心的部分,除了资料的呈现,作者叙述如何理解和解释之些资料以及研究结果和既有理论的关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PART4结论与建议

结论是你现在把研究做完了,静下心、退一步、跳高一层,想想你的研究整体的意义在哪里、学数社群为什么需要多一篇你的论文、把你的论文放置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版图里。具体一点来说,可以试着回答下列问题:回到你的研究发问,你论文做完了,是否回答你原来的问题,为什么?你的研究发现与分析可以跟理论产生怎样的关连,是验证、否证、修正,或更丰富了它的意涵?如果现在重新要做这个研究,你会怎么做?总之,不要进入论文资料分析的细节,而是看待论文的整体。

PART5分享与共勉

1.Davis的看法,有趣的研究和论证可能在某些面相上改变大家的认知,一个无趣的研究或论证在每一个面上都只是再度确认大家原有的认知。

论文中的共通问题:文献回顾写的像是读书报告、文献与资料分析脱节、结论像是摘要、建议没有建立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而引文与参考书目的格式经常出错。

2.研究论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前言、文献回顾、研究方法()、发现与讨论、结论(与建议)、参考书目(或参考文献)、附录。

前言说明这个研究的动机、脉络与意义;文献回顾说明就你有兴趣的研究主题目前已经有什么理论或经验研究,所以你将采取何种观点,提出怎样的研究发问,将你的研究置放在既有的相关学术版图之上;有了研究发问,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来搜集与分析资料,并据以回答问题;研究发现与讨论是整篇论文的核心,告诉读者你经过这个研究之后,知道了什么是研究之前所不知道的,与既有理论和研究之关系为何;然后在自己的经验研究基础之上,说明研究的限制,以及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如果可能则提出相关政策的建议。

3.论文题目:可以从听相关课程或演讲、阅读图书馆内近期的重要期刊论文、查询论文后面的参考书目、参考论文后面的未来研究建议、阅读报纸媒体的新闻事件,或者与同学及老师讨论。

论文题目需抓住整篇论文的精髓,不能过度推广,也不能太狭隘。

4.即使没有一个全新的理论和想法,但还是要有点原创性,不要用老方法来研究老问题,也不要太执迷于技术。

5.前言的部分介绍整个研究的背景,它要能引人入胜,让读者有兴趣继续阅读。前言可以是研究个人的生活经验、学术理论的启发,或引人注目的社会事件。总之要给读者一个印象:你将会读到一篇有趣、有意义与有理论意蕴的论文。

6.我们可以学习文献中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或者从文献中找到可以研究的新题目。阅读文献、建立理论架构与撰写研究发问是互动式、相互影响的。

7.不要担心别人已经有与你相同的想法,或者你有兴趣的题目已经有人做过了。你的研究结果一定会和前人不同。你的优势是你读过前人的作品,你的研究设计可以避免他们的错误,并且你可还可以补足他们所忽略的部分。在最坏的情况下,你可以更新最新的田野经验资料。

8.文献从何找起,从议题总回顾的文献开始,例如专业百科全书、字典、手册、年度回顾、某个学门的系列丛书等。这些文献可以帮助你对于你有兴趣的议题得到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此领域研究目前发展的程度,进而帮助你深化你的研究发问。

9.Google特别为学术研究而设计的资料搜索系统,网址是http://scholar.google.com。里面包括会议论文集、期刊论文、学术网站内的资料等。搜索时请善用“”(半形标点符号的双引号)

10.阅读不是被动了解对方说了什么,而是主动透过对方的说法来了解自己的立场。因此每次阅读我们都接受了某种挑战,也做出某种回应与调整,也因此每一次阅读,我们的功力就会精进一层。划重点还不够,最好用自己的文字说明此篇论文的主旨与重点。文献回顾不应只是条列式叙述别人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要对文献进行批评,要有整合文献的功夫。理论回顾也必须与资料分析前后呼应。不要在前面描述了许多伟大的、正流的理论,可是研究一开始这些理论就不见了。

11.文献的引用,如果能改写就改写,除非原来的语句写得非常特殊,非常有见地,你才去全文引用他。最好在引文前面说明你对他的评价,在后面说明它的深刻含意,这样双管齐下夹往中间的引文。除了描述既有理论研究之外,可以表示你对它的看法为何。可以试着使用这些字,例如“某某研究者总结……”、“相对于……”、“为了回应……”、“XX观点隐含了……或反应了……”、“这也就是说……”上述“……”括号内的内容都是你所写的,而不是重复原作者的话语。

12.前言引人入胜,无论是从理论、社会事件或个人经验出发,点出你此篇论文的研究大方向,让读者有所预期。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开始回顾既有的文献,知道哪些相关议题已经有人做研究、哪些有待回答。

13.资料的选取应该要随着研究发问而来,要有系统,选择最适当的资料来回答你的问题,不能太凭运气,也不能不花功夫只引用手边现成的资料。资料分析要深入,建立在资料的基础上,与既有的理论对话。

14.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与分析。只有真的下笔写出来,才真的了解自己到底懂得多少、其间是否有破绽、有没有矛盾不清之处。不要总是以“等我读完架上这几本书”、“等我把概念之间的关系都理清楚了”为理由,而停滞在那儿。只要有一点想法,就动笔写下来,反正还可以持续修改。即使没有新的想法,也可以把脑中混乱、待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15.结论是要将研究结果再进一步理论化。论文的建议应该要建立在自己的经验研究基础上,不要说大话或空话。有什么层次的发现,就做什么层次的建议,不要提出没有证据支持的建议。

16. 你所阅读的文献一定超过你所需要的,但是文献回顾不是展示你是如何博学的场所。文献回顾应只写和本论文直接相关的文献,它的目的是说明本论文在相关学术领域的位置,并据以导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所在。它可能是修正既有的理论、修补既有理论的不足、测试既有的理论、填补实质经验内容的空缺或建立一个新的理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