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二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2022-05-06 08:02:22)
分类: 教育教学

一、内容分析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选择符合二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有16课,内容函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因入校刚刚一年多,年龄较小、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自控能力差,行为习惯有待加强培养。经过一年多的培养,不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浓厚,绘画表现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中要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丰富美术教学的形式,注重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处理好审美教育、思品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目标

1.造型·表现: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设计·应用: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3.欣赏·评述: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4.欣赏·评述:采用造型游戏的方法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和展示。

教材重、难点

1、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2、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寻找各种材料,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

四、教学措施

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努力提高审美情趣。

2.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用各种方法互相启发,激活创造性思维,采用类比、求异想象等方法,引导他们创造。

3.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降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难度,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涵养人文精神。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尖社会的丰富性,了解各学科的共通之处和相异之处,理解美术对生活的独特贡献,使他们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问题能力。

6.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在评价中进一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审美情趣。

7.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五、进度安排

一、 

周次

日期

课题

课时

备注

1

2.17-2.18

无课

 

开学典礼

2

2.21-2.25

添画

2

 

3

2.28-3.4

吃虫草

2

 

4

3.7-3.11

认识身边的树

2

 

5

3.14-3.18

绘画游戏

2

 

6

3.21-3.25

纸盒变家具

2

 

7

3.28-4.2

节节虫

2

 

8

4.6-4.8

吊饰

2

清明节

9

4.11-4.15

洗澡

2

 

10

4.18-4.22

假如我是巨人

2

 

11

4.24-4.29

头饰设计

2

 

12

5.5-5.7

艺术作品中的动物

2

劳动节

13

5.9-5.13

和妈妈在一起

2

 

14

5.16-5.20

怪兽

2

 

15

5.23-5.27

我的收藏卡

2

 

16

5.30-6.2

做笔筒

2

端午节

17

6.6-6.10

画夜景

2

 

18

6.13-6.17

童年

2

 

19

6.20-6.24

装订作品

2

 

20

6.27-7.1

复习

2

 

 

六、评价方式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如:课堂纪律、材料准备情况等)每周上交的作品采用等级制给予孩子评价,等级量化为A , A, BC四个等级。学期末将学生的作品统一制作作品集,学生计算所得等级数量,统一进行加分奖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