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观,是课程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在课程理论方面的一些独特的、迥异于前人的主张,不仅对世界教育的发展是必要的,而且对于当今中国的课程改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杜威 经验课程观 课改 意义
杜威课程观的精髓在于它的核心概念——“经验”,而我们传统的课程恰恰缺乏的就是来源于直接经验的知识,缺乏和社会生活的接轨。因此,杜威的课程观对我国今天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一、杜威课程观的综述
杜威一生著述颇丰,但在课程观方面并没有明显的纲领性文章,通读杜威的论著,可以从中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实用与发展相统一的课程目标观;儿童、活动、经验相协调的课程内容观;“做中学”的课程实施观。这三个方面整体构成了杜威的课程观。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是建立在其经验哲学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经验哲学就是“用生活的经验来解释教育的意义、教育的计划和设计的一种明智理论”。[1]
在经验主义哲学的指导下, 杜威的课程观以“经验”为核心, 围绕儿童的经验展开, 并以扩充儿童的经验为目的。
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2]认为“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并提出了“儿童”、“活动”、“经验”的“新三中心论”,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杜威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分得过细,脱离生活实际,所以他在对传统课程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反对以学科的形式呈现课程,确立了活动在课程中的地位。他主要从其经验主义哲学观出发,倡导活动课程,改造学科课程,试图实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课程形态上的统一。
二、我国今天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具体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杜威的课程观对我国今天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杜威的课程观支撑我国课改的核心理念与课程目标
我国传统的课程以学科知识为本位,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课程的内容存在着远离儿童生活世界的弊端。它把儿童定格在“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漠视,
难以培养起其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杜威的经验课程观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提出了“儿童”、“活动”、“经验”的“新三中心论”,并主张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上,
以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兴趣来组织课程,
充分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这正为我国今天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及最高层次的课程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就强调,
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此可见,
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3]
(二)杜威的课程观促进了我国课程结构的科学进步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今天我国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
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
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
杜威倡导活动课程,试图改造学科课程,实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课程形态上的统一,他这一课程观正促进了我国课程结构的进步性发展。我国的课程结构在课改背景下最突出的转变是,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基础开设的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体现了我国课程结构正向科学化转变。
(三)杜威的课程观提醒了我国的教育要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杜威的课程观重视儿童的生活和经验, 表现出对儿童生活世界的追求。“经验”包含知识、行动、实践、思维等多个含义,
本身已经包括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4]杜威主张重视儿童的生活和经验,排斥的并不是让儿童获得间接经验,
而是反对脱离儿童的世界和生活, 把死的、相互没有联系的学科知识生硬地教给儿童。
他认为,
儿童有着不可抗拒的生长力量,这个力量是教育真正的动力。“教育应当符合儿童的生命本性, 应当尊重儿童的生活本质,
应当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5]这提醒我们: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使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
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面,
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多探究、勤于动手。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社区生活的联系,
增加与当前学生生活、学生的实际经验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305
[2]约翰·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6
[3] 钟启泉、崔允漷. 新课程理念与创新: 师范生读本[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3
[4]张永英.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及哲学认识论思想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 2007,(4)
[5]刘晓东.从学习取向到成长取向: 中国学前教育变革的方向[J].学前教育研究, 2006,(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