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武夷山,由于同伴讲季节不佳建议放弃走浙江丽水的计划,在略感遗憾中经江西安徽返程回京。沿途经过龙虎山、三清山、婺源、齐云山、黄山等名胜,仅因近年曾数次游览,加之天降小雨,沉闷阴蒙,故放弃重游,仅选择徽文化发源地、歙砚产地安徽歙县驻留。第一次来歙县是在44年前,是我们当年游黄山走杭州的中途暂住地,如今的歙县已经扩大了不知多少倍,就连专门辟出的徽州古城也与当年大相径庭,只有那座四面牌坊合围而建的明代大学士石坊仍旧矗立在古城中,与充满商业气息、变更多次的古城街市朝夕相伴。更有体现徽文化“程朱理学"伦理道德观的棠樾七连座牌坊群和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私家园林的鲍家花园也是我们在众多歙县徽文化景区选中的此行游览之地。
前往安徽歙县。离开福建进入江西、安徽,一路小雨蒙蒙,恰如千万条细丝,荡漾在半空;又如弥漫的轻纱,披复在昏暗的田野,风景在路上。
歙县古城,又称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并延续宋元明清四代,辖一府六县。徽州也是安徽名称来源之一,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安徽省(原江南省被分治为安徽,江苏两省),从原江南省的安庆府、徽州府各取两个首字,简称为“安徽”。如今徽州虽已被更名为黄山市(似乎过于商业化了),歙县归属黄山,但人们更乐意称这里为徽州。
徽州人杰地灵,不仅有黄山等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扬中外,更有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徽文化是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敦煌文化和藏文化),明清时徽商更是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州古城是徽州、徽文化的中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古城分内城、外廓,至今仍保留着东西南北4个门,以及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城内古遍布座座国民据,园林、长亭、古桥、石坊、古塔随处可见,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主要景点有:太白楼、新安碑园、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等。
进入古城,首先看到保存完整的瓮城、内外城门和城墙,再向前就是一座牌楼,上面书写着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的“承流宣化“,教习人们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
再向前就是古徽州府衙所在,也就是内城,由大门、南谯楼、仪门、正堂、二堂、知府廨组群等主体建筑组成,是按明清府衙建筑格局恢复,包括照墙、左侧钟楼、承宣坊、左侧旌善亭以及右侧申明亭等,情景再现了明代府衙“规模宏敞,面势雄正”的旧貌。
从府衙出来向左前行,经阳和门,来到内外城之间的歙县古城街市,街头矗立着举世无双的许国石坊,这是歙县最具代表行和最亮眼的景观,建于1568年。这座建于明朝国宝级的石坊呈八脚结构,坊主许国是明代三朝重臣,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回到老家歙县,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据说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楼,否则就是犯上。当时徽州四脚牌楼林立,许国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威。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许国想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许国建造这座牌坊前后共七、八个月没有回朝复命。由于超假,皇上迷惑,责备说:“建坊这么久,不要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都造好了”。许国听了,顿时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皇帝听了哭笑不得。
不过估计这仅仅是一个传说,因为由于牌坊上刻有“荣恩“二字,表明这在封建社会仅为二等碑坊,相比刻有“御赐”完全由国家出钱建造的碑坊的级别要低一级,因此没有得到十足恩宠的许国大概没有那样的胆量来随意糊弄皇帝的。
古民居斗山街。歙县古城中最出名的街市在斗山街,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这里是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区片,建于明清时期,街道狭窄纵横,沿街由许多颇具历史的徽州民宅,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
徽园,这座古城中最大的私人园林有着“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再现了徽州明清时期的风貌。走进徽园,江南之风迎面扑来,古朴典雅。
歙砚是歙县特产,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黄河澄泥砚共誉中国四大名砚。歙石以产于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的最佳,故歙砚又称龙尾砚。歙石经徽州能工巧匠的雕琢,产出造型浑朴,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歙砚,为历代文人所称道。"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
城内保留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少年读书的崇一学堂,如今被修建成陶行知纪念馆,并竖立着陶先生的塑像。歙县是陶行知先生的出生地,1906年陶先生曾在县城里的崇一学堂读书。
棠樾牌坊群,在歙县县城西10里的棠樾村头大道上,排列着7座鲍氏家族牌坊,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歙县不愧是徽文化之乡之源,据说仅歙县一地,明清两代就有542个进士、1531个举人,父子尚书、同胞翰林流誉乡里,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为美谈。这里是程朱理学的故乡,出现过一大批忠孝节义的优秀人物和节妇烈女,至今仍保留着100多座完好的牌坊,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歙县棠樾牌坊群全部采用石料建设,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气宇轩昂。
在第一座和第二座牌坊之间矗路旁矗立着鲍氏家祠,不过当年门第显赫的家族祠堂门前乱糟糟的堆积着很多旧物和摊晒的粮食,显得有些破落,簇座在门口的人肯定是鲍家那些至今仍想靠祖宗名声赚些小钱的后代们。
棠樾牌坊群的7座牌坊依次是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骢步亭、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前面三座牌坊是明坊。第一座鲍灿孝行坊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近500年,挑檐下的“龙凤板”上有“圣旨”两字。据介绍,被皇帝表彰的鲍灿,一生并未做过官,仅因教育子孙有方,其孙在捍卫明室江山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被皇帝“荣封三代”,特为其祖立坊。
第二座牌坊是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父慈子孝牌坊,乃皇帝亲批“御制”,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见一斑。牌坊上铭刻的“慈孝诗”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鲍家一子见父将被强盗杀害,便求代死。而父为了鲍氏家族不断香火,要求处死自己,不殃子孙。鲍家父子上慈下孝之举感天动地,也感动了那些强盗。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故事后,欣然写下“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非业绩非高官却得到两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不多见。
封建时代,建造牌坊必须要得到皇帝恩准才可以,根椐恩准的不同等级牌坊一般分为三等。一等牌坊是“御赐”,是皇帝恩准后由国库出钱建造;二等牌坊是“恩荣”,是皇帝同意后由地方财政支持建造;三等牌坊是“圣旨”,是家族出了杰出人物,向皇帝申请,恩准后由自已或家族出钱建造。
歙县棠樾青石牌坊群,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一座座经过御批后精心设计和施工,历代统治者用这一方式来表彰那些在社会中有“
贡献”的人,不仅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也留下了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等许多方面的财富。
骢步亭之后的4座牌坊是清坊。4坊都是冲天柱式,结构类似,但雕刻比明坊精致。内容有婀娜多姿的花卉虫鱼,栩栩如生的狮子、仙鹤,以及牡丹瑞云等吉祥喜庆之类。
骢步亭之后的4座牌坊是清坊。4坊都是冲天柱式,结构类似,但雕刻比明坊精致。内容有婀娜多姿的花卉虫鱼,栩栩如生的狮子、仙鹤,以及牡丹瑞云等吉祥喜庆之类。
待续:2020【闽浙返京】22-老子故里与商丘古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