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2016-05-04 02:08:34)
标签:

南阿尔比斯山

格雷茅斯

普纳凯基

喷水千层岩

waiau小镇

分类: 澳洲旅游
      横跨植被茂盛、云雾缭绕的南阿尔比斯山脉,来到景色宜人、精彩荟萃的南岛西海岸。首先游览的是港口城市格雷茅斯和北面不远的普纳凯基,这里有着海边地质奇观--喷水千层岩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阿尔比斯山,前往南岛西海岸草场、森林、高山、峡谷、溪流、湖泊和小镇,一路疾驰、一路风光,行程280公里从南岛东岸的凯库拉抵达西海岸边的小城格雷茅斯。沿途虽无精彩叫绝的景色,但处处是犹如世外桃源的恬静,加上山野之间漂浮的白云和迷雾,更触发了我们的相机快门。

       途中在waiau小镇休息,补充给养,无意中发现小店里本地产的桃子居然可以免费拿取,别看模样不及我们花钱买的水果,但味道确实不错,甜中带酸,生津止渴。吃过后,几个人厚着脸皮又返回店里去抓来几个。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南阿尔卑斯山,新西兰最高、最大的山脉,纵贯南岛中部。西坡陡峻,直逼海岸。东坡较平缓,有宽阔的山麓丘陵,渐降为坎特伯雷平原。大山之中植被异常茂盛,草场连绵,绝大部分都属于南岛西区国家公园,保持着原始状态。山岭巍峨高耸,有不少3000米以上的高峰,最高的是海拔3764米的库克峰,是新西兰第一高峰。别看海拔只有3000多米,但许多山峰上终年积雪,有大小冰川数百处,其中以库克峰东侧的塔斯曼冰川、库克峰西南的福克斯冰川、库克峰西北的约瑟夫冰川最为有名,并通过众多地形崎岖的U字形峡形成了南岛大多数河流的发源地。在南阿尔比斯山的南部,山脉逼至海滨,形成众多的峡湾,其中最有名的是米福峡湾。这些著名的冰川、湖泊、峡湾景观将都会在我们接下来的行程之中去一一游览。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港口城市格雷茅斯穿过阿瑟山口隧道,看到连接南岛东岸的克赖斯特彻奇和西岸的格雷茅斯两大港口城市的、唯一的横贯山区的铁路, 就来到了格雷茅斯,这座新西兰南岛西岸、濒塔斯曼海的港口城市,如今是游客们游览南阿尔俾斯山的必经之处,犹如世外桃源。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格雷茅斯地处格雷河河口,曾经是毛利人居住的地方,意思是宽阔的河口,并因此而得名。这里美丽富饶,资源丰富。19世纪英国人登陆后,在此周围大肆采煤、淘金和砍伐木材,格雷茅斯因此成为了煤和木材的输出港,直到新西兰建国后,这种无规划的、掠夺式的采伐才被停止。

      中午我们在这里吃过午餐后,在小镇上闲逛,格雷河边的大堤及矿工纪念碑是小镇的标织。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普纳凯基--喷水千层岩普纳凯基距离格雷茅斯大约30公里,汽车沿着海边陡峭的山崖公路前行,崖下是布满尖锐礁石的大海。地处海边的千层岩、喷水洞以及奇形怪状的礁石堪称鬼斧神工,使这里成为深受游客爱戴的景点。这里在涨潮时,奔腾的海水会凶猛地撞击岩石,急速的海水涌进大量的石峡和岩孔,使得岩层爆发喷水,水气升腾,彩虹映日,潮水和石岩一起形成了这里的奇观。不过这个地质奇观只有在晴天涨潮时才能充分领略到。我们是幸运的,尽管一路上天气还是阴沉沉的,但当我们行将抵达千层岩景区时天放晴了,而且大海正在涨潮。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千层岩是几千万年前形成的石灰岩地质结构,坐落在海边。很久以前这里是海底, 泥沙和死去的动物不断沉积在海底,形成一层一层的结构,大约在三千万年前由于地质运动,海底岩层被慢慢拱出海面,经过海浪数万年的雕琢,冲走了其中质地较疏松的部分,形成了这里一座座形态各异、层次分明的石片层礁石。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岩石喷水,听起来犹如神化,其实来到这里一看,就明白了。座座千层岩从海底拨地而起,涨潮的海水一浪高过一浪地底涌入狭窄的石峡,使得岩石之间的峡缝水位急剧升高,以致通过礁石中的孔洞急速冲出,喷出几米、几十米高的水柱,并发出尤如打雷般隆隆声,仿佛是在宣誓着大海的力量,这就是著名的喷水千层岩。这里有一块景板说明并预示了这里的未来:海浪每天都在工作着,总有一天这里耸立着的层层叠叠的岩石会陆陆续续的倒塌,消失在大海中,但这不是在几千年内就会发生的事情”。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海上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礁石,也是这个景区的特色之一。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暮色中的格雷茅斯离开千层岩,返回格雷茅斯时已经是傍晚,刚好我们所住酒店的背后就是大海。此时正值夕阳西下,大家意犹未尽地又来到了海边,享受夕阳跳入大海的美景,分享游人们在海边点燃篝火的欢乐。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横跨南阿尔比斯山脉-2016新西兰(8)

      待续 南岛西岸的湖泊与小镇-2016新西兰(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