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元末明初,中原地区兵乱、水患、蝗灾频频而发,民不聊生,致使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稳定中原,决定启动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参见《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全国范围内的历经50余年的向中原地区移民高潮就开始了。与太行山下的中原地区相比,元末明初的山西省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其人口超过地域广大的河北、河南两省之和,因此必然会从山西移民中原。据不完全统计,从明洪武3年(1370年)至永乐15年(1418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黄河的京、冀、豫、鲁、皖、苏等省,500多个县市,涉及812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又经过六百多年的辗转迁徙后,如今移民后裔数以亿计,遍布全国30个省,致使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在这里了解到“解手”一词的由来。故土难离,更不要说从一个富裕的地方迁往民不聊生之地。地方官员们为了尽快顺利的完成移民计划,便使用了“诳山计”,故意散布出谎言说:在山西只有洪洞县,在河北只有枣强县的人不往山东迁移,老百姓信以为真,为了躲避迁移,纷纷逃往洪洞、枣强两县避难,不长时间,洪洞枣强两县人口骤增,朝廷看见时机已到,派重兵把洪洞枣强两县围了个水泄不通,抓捕大批百姓,强行向山东迁移,为了不使迁移途中百姓逃跑,采取了武装押解的办法。因为被押解人员众多,押解士兵不够用,便将几个人用绳子捆住手臂,连成人串,每串由一个士兵押解,被押解的百姓只能扶老携幼,肩挑行李,艰难的缓慢前行。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