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县城西南3公里处,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故更名为“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镇中居民以内地迁来的汉民为主,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留连忘返。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侨民之乡。以其和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的村镇”之一。
走进和顺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一泓碧水绕村而过,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曾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今天的和顺生活依然恬静,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楼阁等遍布古镇,整个古镇仍旧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周围四舍现代化的建筑之中宛若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走进和顺。抬头首见的是一条笔直的石板路,路上矗立着三座大理石牌坊。第一座正面顶上书写有“和顺顺和”,反面顶上是民国8年石禅老人书写的“里仁”二字。
第二座正面顶上书写着“文治光昌”,第三座则用繁体字书写着“臺後懷清”。


在这块古老的火山形成的坝子上,数幢民居依山傍水而座,栉比鳞次,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慨叹――在这极边之地,居然藏匿着一个如此颂扬文化的村落,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这里可以看到在别处少见的朱镕基同志题字,和李瑞环的题字。







和顺最为著名的有两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和顺图书馆,一个蛮夷之地的山村居然在上世纪初就有图书馆了。和顺图书馆至今仍旧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
和顺图书馆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和顺图书馆的发展从其园内建筑上就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个逐步发展、土洋结合的图书馆。图书馆最外面的门廊显然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拾级而上,依次是中国式的大门,西洋式的中门,而后是花园;花园中有接待室、图书楼、藏珍楼等,翘瓦飞檐的中式楼阁与大理石的西洋小楼交相呼应。
新馆开馆时各地知名人士纷纷题词祝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词“民智源泉”,张天放题词“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此外馆内还有胡适、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







和顺最为著名的两件事中的第二件是这里曾经是二战重要的滇缅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42年春夏之交,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攻陷缅甸后,立刻把战争魔爪伸进滇西,妄图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进而陷我全滇,威逼重庆。 “黑云压城城欲摧”,本来地处西南的保山市转眼之间由抗战后方变为最前沿。中国军队的第11集团军第36师在这里死守两年,与日军隔岸对峙。1944年夏季,中国军队为配合策应驻印军缅北之攻势,发动反攻,经40余日之苦战,将顽寇2000余人全部歼灭,收复腾冲。
滇缅抗战博物馆馆址是当年中国军队腾冲指挥部的旧址,这个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民间出资建设、民间收藏、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目前收集了6000多件文物、1000幅老照片,不乏珍品、绝品,例如当年飞越"驼峰"的美军飞机残骸。
博物馆2005年7月7日开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在这里制造了三期节目,接待了五十余位当年参加过滇缅抗战的美国老兵,在全国以至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可以看出这些年和顺当地政府也花费了不少银子修建、扩建景区,盖了不少仿古建筑,肯定是“汲取”外地经验希望招商,以增强政绩。但现在的商家哪有那么傻,又有多少游客肯在景点里大肆购买。所以这些地方游客很少,几家已经入住的商家也是一片萧条。既然是书香名里之地,何不有更多的创新呢?真希望有历史,有文化的和顺千万别随波逐流,少搞些如此即无文化又无历史的“相当然”之作,劳民伤财。




本文结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