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4日
按照计划,我们今天的行程是:“上午游览崩密列(Beng
Mealea)。崩密列建于12世纪的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man
Ⅱ)朝代,它是吴哥遗迹群中唯一保持原始状态(几乎没有进行任何修缮整理),但同时也是最难游览的遗迹。下午参观洞里萨湖,它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
1、崩密列
崩密列是一座吴哥窟式的寺庙,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这座寺庙距离吴哥古迹群东北约50公里处,距离女王宫约10公里,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但是它有一些浮雕反映的却是佛教的主题。
崩密列与吴哥窟同建于12世纪的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年—1150年在位)朝代。苏利耶跋摩二世的国家是以印度教信仰为基础,信奉婆罗门教的毗湿奴派(高棉帝国的国教为湿婆派),并为之修建很多庙宇,包括今天吴哥遗迹中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吴哥窟。他在位时是吴哥王朝疆域最广的时代。苏利耶跋摩二世耗费30年来修建吴哥窟,活着时作为宫殿,死后又成了他的陵墓。
崩密列是吴哥遗迹群中最值得去同时也是最难前往的遗迹。崩密列的护城河长1.2公里,宽0.9公里,几乎与吴哥寺有一样大的规模,据说历史上的辉煌与吴哥窟并驾齐驱,
所不同的是它至今但依然被丛林严密包裹着,几乎没有进行过任何修缮整理。由于比较荒僻,所以很多浮雕和塑像已被掠夺,但寺庙的神秘气氛仍旧在阴暗的丛林、断裂的柱石、坍塌的墙壁间弥漫。想象中的原来的崩密列大概如下图(取自网上):

有人说没有去过崩密列等于没到过吴哥,至少是不知道未修缮前的吴哥窟是啥样。到过崩密列肯定会对其所具有的特色和艰难探险之旅深有感触。崩密列的特色就是原始,你可以看到吴哥古迹未被发现前在丛林中沉睡的模样;寺内的杂草丛生,寺庙坍塌,到处都体现出了一片荒凉的气息,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成为了电影导演们的最爱,著名影片《虎兄虎弟》、《古墓丽影》等的外景地貌很多取自崩密列。目前园内仅有《虎兄虎弟》在这里拍摄时搭建了一些木质栈道,这成为了目前游客游览时最安全的道路,但有些路段还是需要你手脚并用的进行攀爬。
来这里前听说,有不少当地的“小导游”,他们在得到1个美元的报酬后,可以带领游客向院内纵深去游览(没有他们带领你会很危险,甚至迷路),如此需要你在一片废墟中,去攀越几乎无路的断壁残垣,去寻找崩密列的奥秘,非常富有冒险味道。
游览完崩密列后,你发现虽然这只是一片废墟,尽管在这里游览多数时间是在乱石堆中爬行,但无论你是老人还是孩子,都会很快被这里的神秘所吸引,会感到越在里面爬越有趣。
1.1
园区门口
崩密列的格局类似小吴哥,寺院前有长长的引道,引道两侧的“七头蛇”还算完整,但石兽已经被风化得辨认不出是什么了。崩密列的正门已经完全坍塌,正所谓此地“没门”,游客们都是通过一座建立在乱石上的楼梯进入园区的。







1.2 沿着栈道的游览
剧组曾在乱石头堆上搭建了栈道,这是目前游客们所能够走的最安全的道路,但就是这条路也有不少要在乱石上攀爬的路段。沿着栈道,钻进阴暗崩密列,沿途上到处是残墙断壁。






一段向一侧完全倒塌的伏墙旁边却屹立着另一段完好的墙,大自然究竟发生过什么,而使得倒塌情况如此让人费解。



一具巨大的树藤重重地压在一座拱形塔式建筑上,已经倒塌的建筑显得是那样的无奈。

一段残存的,连接两个宫殿的古栈道,使人不由得想起在吴哥城中连接巴本宫殿和斗象台之间的,长长的栈道。


突然听到前面游客的惊呼,一条色彩鲜艳的尖头蛇横在了我们前面的栈道中央,我们相信它一定是条毒蛇。它爬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壮着胆子跨过它后,它突然扬起了头,对着后面也准备跨过来的亚平,吐出两条细细的信子。双方如此对峙片刻,一位当地工作人员用树枝将蛇挑起扔到远处,还真是有点悬。


1.3 在小导游带领下的探险
由于拍照,我和亚平掉队。看到不远处数个当地的小孩正在“推销”自己,他们有的会说英文,有的会说中文,还有会说韩文、日文的,大家合理分工,各寻主顾。一位坐在藤条上美国大妞正在那里与孩子们讨价还价,当她相中了一位小导游后,立即请我用她的相机帮她与小向导拍了合影;很快我们也选定了一个在藤条上当秋千的小男孩作为导游,报酬是1个美金或10元人民币。


在小导游的引导下,我们沿着脚下的乱石,爬过一个废弃的塔门,一头冲进了阴暗的废墟中。进入废墟,我们发现喜欢探险的人真是大有人在。我时而低头慢慢攀爬,时而站稳抬头看看这片阴森的废墟。崩密列几乎完全被茂密的植物所吞噬,有时候穿进几乎没有阳光的回廊里,那些青苔糜烂的味道冲进鼻腔,让人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尤其当眼睛还没有适应黑暗,只能凭听觉去辨认身边人的存在,真的有那么一点点恐惧。再加上刚刚看到过毒蛇,心理总惧怕哪地方有个机关,不小心踩到就掉下去了,或是从哪个角落会有一条毒蛇杀出来,总之自己在不断地吓唬自己,更增添了几分探险的味道。







废墟中一条保持完好的廊道。

大约半个多小时,我们从一棵大树挤开的墙缝中钻了出来,外面是一片阳光灿烂。见到一位摔伤的日本姑娘,她的脚腕不小心扭伤了,同伴们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将她从废墟中抬了出来。老婆正好有喷洒的正骨水,赶紧上去帮忙。仔细想想确是有些后怕,在这片废墟中不小心伤到了,块头如此大的我出来都费劲啊。

1.4
大自然的力量
在吴哥历史遗迹,在崩密列总能够不断地看到大自然与人文建筑之间争斗的痕迹,但在我看来最为惨烈的要数茂密的植物与原始的宫殿之间的搏斗。看似纤细柔软的植物将坚硬石头建筑的宫殿先是攀爬、缠绕,接着是骑压、包裹、撕裂,随着岁月流逝使之最终倒塌、风化消亡。看来人文的建设无论怎样坚固,在大自然强大的力量面前,都显得是那样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1.5
废墟中的浮雕
乱石废墟中残存的浮雕比比皆是,由于长期受雨水的侵袭和风化,很多浮雕已经模糊不清了,可能再这样过若干年它们就不复存在了。






残阳中,行将倒塌的房屋看来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消失。



2、游览洞里萨湖
洞里萨湖又名金边湖,位于柬埔寨境内北部,呈长形位于柬埔寨的心脏地带,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它通过洞里萨河同湄公河相连,在金边市与贯穿柬埔寨的南北的湄公河交汇,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每年枯水季节,湖水经洞里萨河流入湄公河,补充了湄公河水量的不足,这时湖面长150千米,宽30千米,面积2700~30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仅1米左右。每当雨季来临,湄公河暴涨之时,汹涌的河水又经洞里萨河倒灌入湖中,从而减轻了湄公河下游的泛滥。此时洞里萨湖湖面扩大到
1万平方千米以上,茫茫湖面宽
100千米左右,平均水深常10米以上,最深11.5米。除湄公河外,洞里萨湖的补给主要靠周围汇入的河流,其中主要河流有森河、斯伦河、蒙哥博雷河、马德望河、菩萨河等。洞里萨湖像一块巨大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柬埔寨大地之上,为高棉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是柬埔寨人民的“生命之湖”。
尽管洞里萨湖对于柬埔寨非常重要,但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多少有些差强人意,但既然是安排了,我们就去看看吧。
午休后,我们乘车来到洞里萨湖,此时是旱季湖水比较少,但湖水仍然很浑浊。旅游安排大致是从位于洞里萨河上的码头上船,乘游船前往洞里萨湖;到达洞里萨湖转一圈后登上一个湖中船坞游玩及采购,而后乘船返回,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



船童除给予游客们必要的服务外,还有偿地为游客们进行按摩捶背,收费仅为1个美元。


一望无际的洞里萨湖就像是黄色的大海。



湖上人家大都居住在安排的船上,以打鱼和旅游业为生。据说这些“渔民”多为越南难民。




水上船坞上饲养着许多鳄鱼,允许游客们购买和食用。

水上船坞上的小商品。

爬上水上船坞的顶部,手握柬埔寨的国旗,很是威风,好像占领军似的。

返程中,迎合正在西下的残阳,拍摄了几张湖面的逆光照,还算满意。






下一篇“TigerZYZ-2014年1月柬埔寨金边游记--柬埔行(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