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重庆行(5)-三峡游记(上)
11月14日从大足石刻返回重庆后, 当晚就登上了三峡观光游轮,
开始了我们三夜三天的三峡游。21时船起航离开重庆朝天门码头,站在游轮顶层观光台上,望着逐渐远离的朝天门码头、北岸的文化中心,穿过重庆长江大桥、回眺五光十色的重庆夜空、。。。。。。,。虽然几十年来多次游览三峡,但蓄水到175米后游览三峡,这还是第一次。
豪华的长江游轮

夜色中的朝天门码头

嘉陵江北岸的重庆文化中心


重庆长江大桥





从重庆到湖北宜昌市的长江观光线总长648公里,
沿途除乘船观赏之外,登岸游览的地方包括:丰都(名山)、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小三峡或神农溪、西陵峡(三峡坝区)等,历时约65个小时(首日21时至第四日下午14时)。

1、游览丰都鬼城
可能是当天去大足石刻观览累了一些,一夜深沉休眠后,清晨起来发现船已停靠在丰都码头上。早饭过后,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离船登岸前往丰都鬼城游览。

长江边上的丰都名山 -- 鬼城

丰都县在重庆的东边,历史攸久,是举世闻名的"鬼城"。史记丰都自公元90年建县,迄今已有1914年历史。丰都是三峡工程中一个移民大县,原跨江的县城现已全部被淹没在江水中,好在历史名山鬼城没有被淹没。但由于水位增长致使名山已经不如从前高大雄伟了。
丰都境内有名山、雪玉洞两个4A级景区和双桂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鬼王石刻等景点。由于登岸时间有限(两个半小时),所以我们仅游玩了岸边的名山风景区。名山鬼城集儒、道、佛教文化为一体,其惩恶扬善的思想广为世人所称道,也由此使得丰都这座小县城名扬天下,引人探幽。历代骚人名士,羽流迁客纷至沓来,登山揽胜,游览题吟,在“鬼城”中留下了层层足迹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古起传说有名为阴长生和王方平两人,先后在丰都县城东北角的平都山(也就是今天的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到了唐代,有人误将“阴”和“王”两人之姓连在一起,成为“阴王”,再讹传为“阴间之王”,于是丰都就有了“阴曹地府”的代称。历代历朝,连续不断的建设,建起了许多与“阴曹地府”相关的寺庙殿宇。有哼哈祠、报恩殿、奈河桥、玉皇殿、百子殿、无常殿、大雄宝殿、鬼门关、黄泉路、望乡台、天子殿、二仙楼、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山上还有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历代名人的碑刻题咏。当然此地相比今天全国各地兴建的类同鬼城、鬼谷、鬼域等等,已经不怎么让人耳目一新了,但其陈厚的历史是今天所建或在建的新“鬼城”永远不可能比拟的,因此再在各地修建类同“造史”景观,实在有些贻笑大方。

1.1 名山入口
站在名山广场上,可见名山的大门上写着“下笑世上士,沉魂北丰都”的对联,横批是“天下名山”。此联是唐代诗人李白游览丰都名山“鬼城”之后留下的著名诗句。


1.2 哼哈祠
跟着导游登山,很快就来到山门的哼哈祠,哼哈祠内有哼哈二将。哼将叫郑伦,哈将叫陈奇,对称地守卫在山门殿内两侧。

1.3 奈何桥


著名的奈何桥实际是三座并列的石拱桥,中间那座不让人走的石桥,就是“奈何桥”,传说桥头设有关卡,由阴间厉鬼日游神和夜游神昼夜把守。左右两边分别是金桥和银桥,据说走金桥的人能升官发财,过银桥的人能健康平安。我们走了银桥,为生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安健康。
奈河桥是丰都鬼城中著名古迹,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奈河”在佛教中是地狱里的河名。把奈河桥编撰成故事,旨在教化活着的人多做好事、行善积德、造福人类,来世方能转世升天。传说奈河桥是人死之后,到阴间报道的必往之路。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品行端正、行善积德,那么就有神灵保佑平安过桥;如果人活着的时候品行恶劣、行恶积怨,那么亡魂就会打入桥下血河,被池中铜蛇铁狗狂咬。《丰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这样的描述:“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亡魂可以安全地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的亡魂可以通过中间的桥;恶人的亡魂则过下层的桥”。恶人过桥时,都会被守桥的厉鬼识破拦住,并推往桥下“波涛翻滚、血水横流、腥风扑面、尸骨满布”的血河。过去很多来丰都名山“鬼城”的游客喜欢走走奈何桥,认为走过此桥,死后就能免受再过奈河桥之苦。于是他们在过桥之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愿神能庇护。而庙里僧尼更是生财有道,故意在青石桥面上泼上桐油,使过桥香客行步艰难,常常滑倒,诚惶诚恐,这样一来,奈河桥也就多了神话的色彩。
奈何桥后是寥阳殿(又称无常殿),里面驻有黑白无常和保山大王。黑无常青衣青帽,相貌凶恶;白无常则是白衣白帽,慈眉善目。传说黑白无常是阴间捉拿亡魂的差头,保山大王,是专管山间猛兽,保护人畜安全的山神。
1.4 鬼门关
离开无常殿,很快就来到鬼门关前的石梯路。石梯路两侧,排列着九组十八尊鬼石雕,有醉鬼、淘气鬼、夜叉鬼等等。人们都说:“闯过鬼门关,一生都平安”。我们坦然地走过各位狰狞的鬼石雕,来到鬼门关的门前。鬼门关大门两侧的门柱上,各饰一个恐怖的“倒悬鬼”。


鬼门关实际是一座牌楼,上面横书苍劲有力的“鬼门关”三个大字,传说是人死到阴曹地府报到的第二个卡。两旁有十八个鬼王和把门小鬼把守。森严壁垒、铜墙铁壁牢不可破。无论哪个亡魂来到这里,必遭检查,看是否能够通行。这个通行证就是“路引”。它是人死后之魂到阴曹地府报到的凭证。在这张长三尺、宽二尺的黄纸上印有“为酆都天子阎罗大帝发给路引”和“天下人必备此引,方能到酆都地府转世升天”,上面还盖有“阎王爷”、“城隍爷”、“丰都县太爷”三枚印章。凡是人死后,即烧掉它,亡魂就拿着它到鬼门关,经查验无讹后,方能入关。

1.5 黄泉路
闯过鬼门关,就来到黄泉路,这是一条宽约2米,长约50米的青石板路,路面不很平整。导游告诉我们,走这段路时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回头。返回时也不要再走这段路了。

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路在中国的神话和道教典籍中是指人死后到阴曹地府报到时走的路。在中国,传说人死后会有阴间的捕快'黑白无常'来捉拿人的魂魄,把他们带到阴曹地府去接受阴间大法官
--
阎罗王的审判,根据他们前市在人间的善恶以决定他们是升天做神仙(到玉皇大帝那里报到);或是再次投胎做人;还是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去受苦。正常死亡的人(阳寿已尽)的可以走过黄泉路,前往阎王殿听后审判,而非正常死亡的人则会停留在黄泉路两旁,成为孤魂野鬼,即不能上天,也不能投胎,更不能到阴间,只能在黄泉路上游荡,等待阳寿到了后才能到阴间报到,再听候阎罗王的发落。
1.6 望乡台
黄泉路的尽头就是望乡台牌楼和望乡台。传说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孟婆汤让你忘记前世的一切。人生在世,多苦多难,这一碗下去,是种释然,彻彻底底地与前世做了一个了结。传说这里还应有条忘河,可能就是山下的长江了;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


1.7 天子殿
名山的天子殿座西向东,最早修建于西晋,距今约有1600多年历史,现存的是清康熙三年(1663年)重修的,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全殿占地2431平方米,由牌坊、山门、殿堂和二仙楼四部分组成,对称地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牌坊为木石结构的三重檐坊,高约10公尺,山门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两边的钟鼓楼均为四角攒尖顶,殿堂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穿逗式梁架。该殿系鬼城的核心部分,也是名山上建筑年代最久,面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庙宇。

天子殿前有一“考罪石”,传说是通往阴曹地府的最后一道关卡。亡魂到此都要单脚站在考罪石上,挺胸抬头,看着前面“神目如电”四个大字进行考核,在阳世行善积德的顺利通过,造孽作恶的被打入十层地狱受罚。牌坊为木石结构,通高105米,正面横书“天子殿”三字,背面书“幽都”二字。

入大门,两旁有四尊塑像。手拿白蒲扇,面带微笑,挺着白白胖胖大肚子,头戴高帽的是白无常,帽子写着“你也来了”四个字,他是负责接待行善积德的亡魂的。其旁边时口吐红舌的、抓门缉拿作恶亡魂的勾魂鬼。他们对面的是鹰将和蛇将狰狞恐怖,专司提拿坏人。往里走,抬头看见幅明末高僧硝山和尚作的楹联:“不涉阶级须从这里过行一步是一步,无分贵贱都向个中求悟此生非此生”。还有一副楹联是:“任尔盖世奸雄到此亦应丧胆 凭他骗天手段入门再难欺心”。充分显示了阴间判罚的公正和除恶扬善。

再向里走就是
“天子殿”,也叫“阎罗殿”。这里是阴曹地府的“首脑机关”。阴天子,也就是阎王,它头戴金冠,身着长袍,腰围玉带,双目圆睁,庄重威严。在阴天子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拜阎王增福添寿,祭祖先子孙昌运。阎王下面有四大判官:赏善官、罚恶官、查察官和崔判官。由他们根据来者前市的善恶确定是成仙,还是重新投胎返回人间;恶毒之人必下地狱。
十八层地狱就设在天子殿左右廊房内,东地狱设有进铡刀、磨子推、开膛破肚、千刀万剐等刑罚;西地狱设有进铁围墙、下油锅、穿钩秤、挖目掏心等刑罚。

从天子殿出来,迎面就是“五云楼”,此作阁楼矗立在名山最高处,我们在江边或船上都可以远远地看到它。由于放着“塌陷,请勿靠近”的警示牌,所以我们无法靠近楼阁或山边,从上向下观看延延不息的长江。

1.8 玉皇殿
经过通仙路,登上三十三步天梯,其实是三十三步石梯,传说登上一级石梯,就上了一重天。登完三十三重天,就到了南天门,进去就是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了。凡是在阎王殿被判成仙者,就会沿着三十三步天梯,到凌霄宝殿来向玉皇大帝报道。

名山上的玉皇殿(原名“凌霄宫”、“玉皇观”),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6年)。这里供奉的主神是玉皇大帝坐像,高约7米,是名山最大的神像,后排塑玉皇娘娘和军师孙膑两旁塑李老君、真武祖师、周公和桃花、千里眼殷郎、顺风耳殷洪。玉皇大帝是世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天上皇帝,相当于西方为人尊重的上帝。传说他统管三界(天上、人间、地府),十方(四方――东南西北,四维――礼、义、廉、耻、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无怪匾额上写“高帝居士”
。


殿前有台湾信士甘(吴怡静)夫人捐赠泉州制石香炉一座。她还为名山捐赠金箔三十万张,纯金牌九枚,是目前名山最大的施主。

大殿两旁立石碑两面,左为海瑞为母亲祝寿所写寿字;右为四川著名书法家李半黎的书法艺术“唯善呈和”组字,意在劝人多作善事,善有善报。

1.9 百子殿
玉皇殿后是百子殿。殿内是中间供奉的是观世菩萨,她是最受中国百姓爱戴的菩萨。左边骑狮子的是文殊菩萨,右边骑六牙白象的是普贤菩萨。两旁塑十二圆觉。后壁塑唐僧去西天取经经历八十一难的情景。门旁塑护法神韦陀和“语忘敬遗”三代人的像,“语忘敬遗”是佛教术语,意即:保佑百家妇女生儿育女顺利安全,保佑百家子女健康成长。


2、云阳张飞庙
当日(15日)晚上抵达云阳,由于太晚了,原定当日晚参观张飞庙的安排改为明天早上。
16日一早就被导游叫了起来,在餐厅吃过早饭后,天还蒙蒙亮,我们作为第一批游客登岸来到了张飞庙。


张飞庙原位于与重庆市云阳县老县城隔江相望的飞凤山麓,始建于蜀汉末期,后经宋、元、明、历代扩建,已有1700多年历史。三峡工程建设启动后,张飞庙作为库区唯一一个远距离整体搬迁的文物单位,于2002年10月8日闭馆拆迁,溯江而上30公里,搬迁至云阳县盘石镇龙安村,仍与移建后云阳县城隔江相望。

庙内主要建筑包括正殿、旁殿、结义楼、助风阁、杜鹃亭等,布局严谨,层迭错落,既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气度,又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质韵,更有园林点染、竹木掩映、曲径通幽,构成独具一格的古建筑群。






走入庙内,一楼入目皆为名人字画木刻。庙中收藏的书、画、雕、刻亦有“三绝”之誉:文绝世、书法绝世,雕刻绝世。人物雕塑处处彰显三国时期的蜀国文化。

唐代诗人杜甫客居云阳时曾在该庙居住,并在这里写下了“云安有杜鹃”的诗句。







原张飞庙建设充分利用了地形地貌,依山座岩临江,山水园林与庙祠建筑浑然一体,相互衬托;庙外黄桷梯道、石桥涧流、瀑潭藤萝、临溪茅亭、峻岩古木等景场,秀美清幽。迁后新建的庙宇虽然仍傍山而建,但随着三峡蓄水到175米,其外景已大不如前。


据传张飞是在四川阆中被部将范疆、张达暗害,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闻说吴蜀讲和,便将其首级抛弃江中,为一渔翁捕鱼时打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世人在此立庙纪念,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

3、奉节县和白帝城
离开云阳张飞庙,游船大约在中午时分抵达了奉节县。
奉节县位于重庆市东部,属四川盆地,长江横贯中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境内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8.3%。三峡工程蓄水前瞿塘峡口最低水位为86米,因此当三峡蓄水175米时,这里水位被抬高了近90米,但位于江北的县城并没有被淹没。
奉节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雄甲天下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的瞿塘峡(夔门、世界最大的小寨天坑、世界最长的天井峡地缝、世界级暗河龙桥河、享誉中外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胜白帝城、刘备托孤的永安宫、诸葛亮的八阵图、瞿塘峡内的摩崖石刻、悬棺群、道教圣地长龙山等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分别以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为中心的两大特色旅游区。
奉节新城

奉节长江大桥

奉节老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脍炙人口诗句中的白帝城是奉节县城东面最著名的景观。船过奉节,顺流而下,遥望瞿塘峡口,但见长江北岸的山头上,有一幢幢飞檐楼阁,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这就是著名游览胜地白帝城。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位抬高。致使白帝城四面环水,成为了天然小岛,小游船可直达城中,从而失去了原有的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背倚高峡、前临长江的气势和风貌。
白帝城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传说西汉末年公孙述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他便借此自号白帝,并名此城为白帝城。公孙述死后,当地人在山上建庙立公孙述像,称白帝庙。由于公孙述非正统而系僭称,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抚毁公孙述像,祀江神、土神和马援像,改称“三功祠”。明嘉靖二十年(1533年)又改祀刘备、诸葛亮像,名“正义祠”,以后又添供关羽、张飞像,逐形成白帝庙内无白帝,而长祀蜀汉人物的格局。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离船前往白帝城参观,仅顺江而下在游轮上游览了白帝城外景。

船过白帝城, 即可远眺夔们, 现发行的10元人民币后面,即为夔门。

待续"TigerZYZ-2013年11月三峡游记(下)--重庆行(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