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班主题活动设计      一切都在变

(2011-12-20 13:56:08)
标签:

杂谈

分类: 活动设计
迷糊 发表于 2008-5-20 16:40:00
大班主题活动设计 <wbr> <wbr> <wbr> <wbr> <wbr> <wbr>一切都在变


大班主题活动设计
      一切都在变
             
                                                浔中幼儿园 赖金树
设计意图:
       “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身边事物的变化,总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我们经常能听到很多“为什么……”。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儿童现有的生活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我根据大班主题活动制导纲要与儿童生活环境制定了本次活主题“一切都在变”。本活动主要“我长大了”“自然界的变化”和“变变乐园”三大内容。
活动一:我长大了——长高、变胖了
一、活动目的:
1、感受自己的身高在逐渐增长、体重在不断增加。
2、体验健康成长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幼儿小时候照片、小时候的衣物、学习包《健康、社会、我长大了》
三、活动过程:
1、猜猜照片
a、师出示小时候的照片,请幼儿猜猜照片上的孩子是谁?
b、想一想:为什么会猜不出来?教师跟照片上的小孩比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趣事
a、幼儿在小组里互相交流各自带来的小时候的照片
b、结合照片回忆小时候的趣事,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变化(重点引导幼儿从身体的变化、自理能力的提高、知识经验的丰富等方面来发现子自己的成长变化)
3、故事《衣服变小了》,引导幼儿感受身体的变化
4、穿一穿旧衣服进一步体验成长的过程
5、排一排:在小组里给旧衣服排队
6、完成学习包

延伸:在动手区放置幼儿的旧衣物,引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整理衣服。

活动二:我长大了——心情播报
一、活动目的:
1、理解他人情感,萌发互爱的情感。
2、能用天气符号,圆脸表情表述不同的心情。
3、喜欢表达,尝试用天气预报的语言模式创编心情播报,描述各种心情。
二、活动准备:
  电视机、挂图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二)、看广播,认识心情播报的特点。
1、幼儿观看电视广播。
2、师结合提问引导幼儿了解心情播报的内容特点。
3、师小结。
(三)、听音乐,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进行制作心情图卡。
1、完整欣赏音乐。
2、幼儿边欣赏音乐进行心情图卡制作。
(四)、创编心情播报。
1、幼儿进行心情播报交流。
2、个别幼儿进行心情播报。
(五)、表演《表情歌》。
1、结合提问,引导幼儿要学会保持一个好心情。
2、幼儿跟随音乐进行自由表演。
延伸:在美工区引导幼儿进行心情播报图片设计

活动三  :我长大了——有趣的漫画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五官的变化,感受漫画的夸张、有趣,学习创作漫画。

2、培养幼儿的美术鉴赏能力。
 
二、活动准备:
明星的照片与漫画、音乐、图画纸与笔
三、活动过程:
1、师幼一起随音乐玩“扮鬼脸”的游戏,互相观察鬼脸。
2、了解欣赏漫画。
(1)师出示明星漫画,引导幼儿观察,说说,这些看起来怎样?为什么很有趣?
(2)通过照片与漫画,引导幼儿了解漫画的特性—夸张与夸大。
3、我来画漫画。
(1)师提出活动要求:
    a、两个两个伙伴对照画。
    b、要找出对方的表情最有趣的地方,进行夸大。
(2)幼儿作画,师巡回知道。
4、开展漫画展:幼儿相互欣赏作品。
延伸:回家后帮爸爸妈妈也画一张漫画。

活动四:自然界的变化——云彩和风儿
一、活动目的:
1、感受云朵的颜色和形转的变化。
2、喜欢欣赏诗歌、体验风和云的关系。
3、尝试创编诗歌、发挥想象力。
二、活动准备:
课件、水彩颜料、吸管、图画纸
三、活动过程:
1、师带领幼儿带户外观察云彩的变化。
2、讨论:云彩都变成了什么?
3、结合课件,引导幼儿进行诗歌欣赏。
4、讨论:为什么云彩最有趣,风儿最能干?
5、幼儿学习儿歌。
6、表现风:幼儿扮演风,运用水彩颜料进行吹画活动。
7、幼儿进行创编儿歌。
延伸:幼儿到户外玩《风爷爷》的游戏

活动五:自然界的变化——水到那里去
一、活动目的:
1、知道水能变成水蒸汽,也能变成冰。
2、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 观察到的水的变化过程。
3、萌发对水的变化的兴趣与好奇。
二、活动准备:
1、请幼儿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实验。
2、准备一只煤炉、锅、烧杯。
3、挂图一幅。
活动过程:
1、故事《小水滴旅行》,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3、幼儿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4、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3)、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4)、水变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5)、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少?
(6)、水在什么时候变成水蒸气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汽变成水?
(2)、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操作验证。
 5、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经验:当水的温度在“0”度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冰融化了变成水。水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6、跟读散文诗《会变的水》,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延伸:在科学区,放置水引导幼儿探索沉浮


活动六:变变乐园——有趣的瓷土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瓷土特性,了解陶瓷的制作过程,知道陶瓷是我们家乡的特色。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2、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瓷土、普通泥土、成品陶瓷、半成品陶瓷、各种包装材料、
三、活动过程:
1、认识瓷土。
(1)教师提供瓷土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捏一捏等方法感知瓷土的特点。
(2)比一比:引导幼儿将瓷土与普通泥土进行比较,感受两种土的不同特点。
      “请小朋友看看,它们颜色有什么不同?捏一捏,有什么感觉?”
 (3)师小结:瓷土的颜色比较纯,比较有粘性,可塑性比较强。
2、说一说:陶瓷的制作过程。
(1)师出示陶瓷,引导幼儿猜一猜是由哪种土变的?
(2)猜一猜陶瓷是怎么来的?
3、观看课件:引导幼儿了解陶瓷的制作工序、陶瓷的特性、种类、用途。
(1)师组织幼儿带着问题观看课件。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瓷土到底怎么变成美丽的陶瓷呢?”
(2)交流:我知道陶瓷怎么来的了。
(3)小结:工厂在设计室设计好图纸之后,依据图纸对瓷土进行捏、压、撮、连接等加工制作出相应的物品,再到瓷炉上进行烘烤成型。到彩绘车间,进行上颜色、贴纸等给陶瓷进

行装饰,最后到包装室包装完成。
4、教育幼儿热爱家乡的陶瓷,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5、我也来做陶瓷:
(1)师介绍各种活动材料:瓷土、半成品陶瓷、成品陶瓷、盒子、卡纸等。
(2)讨论共同制定活动要求。
要求:a、自己选择喜欢的区域进行游戏
      b、有自己的特色,跟别人不一样
      c、要注意活动的安全与卫生
      d、先想好才活动,可以自己设计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活动情况:
    设计车间:提供笔纸进行陶瓷设计
    制作车间:提供瓷土幼儿进行捏花、自由设计陶瓷
    彩绘车间:提供未上色的陶瓷进行上色、
    贴纸车间:利用贴纸进行装饰
    包装车间:提供成品陶瓷及各种箱子、包装带、工具等材料让幼儿进行陶瓷包装
 6、创造陶瓷展销会的情景,让幼儿展示作品。

延伸:1、在“小陶吧”继续设计陶瓷
      2、 玩陶瓷贸易的游戏


活动七:变变乐园——石头变变变
   一、活动目标:
  1、调动各种感官司,运用对比的方法,感知沙子的特性。
  2、通过玩沙活动激发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
  3、了解沙和人类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各种玩沙工具以及辅助材料,各种筛子、干沙、湿沙、呢等。
  2、各种颜色的沙子标本。
  
     3、各种瓶子:塑料的、玻璃的、易拉罐等。
  4、沙画、画纸、双面胶、水彩颜料等。
  三、活动过程:
     1、细细的沙:幼儿随意玩沙,通过看、摸、吹、闻等来感知沙子的基本特征。
   2、有趣的沙。
     (1)、幼儿在盛水的杯子里放入沙子,用小棒搅一搅,并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在两个一模一样的、底部都有小孔的塑料瓶子里,分别装上沙和水,然后倒入同样的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3)、引导幼儿观察干沙和湿沙的不同。动手操作:干、湿沙的流动及可塑性。
     (4)、请幼儿将粗沙、细沙、干沙、湿沙分别装入不同的容器里摇动,倾听、比较发出的声音。(沙的多少不同,声音不同;容器不同,沙子不同,声音不同;容器不同,沙子相同,声音也不同……)
       3、讨论:“沙子越多越好吗?”通过讨论,让幼儿了解沙尘暴现象,以及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懂得植树造林的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4、会变的沙
  (1)、教师出示沙画,激发幼儿制作沙画的欲望。
  (2)、请幼儿欣赏五颜色的沙,让幼儿感知沙子不仅有白沙、黄沙,还有红沙、黑沙、紫沙等。
  (3)、幼儿讨论:“怎样让沙子变得五颜六色?”并动手在干沙里分别注入水彩颜料,使其变成各色彩沙。
  (4)、幼儿自主合作制作沙画。
  5、沙画展览,请幼儿说一说制作沙画的过程,分享其中的乐趣。
 活动延伸:让幼儿尝试用沙子进行种植,鼓励幼儿进行沙、沙土、泥土种植的比较实验。
 
活动八:变变乐园——有趣的石头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寻石、观石、玩石等活动,激发幼儿了解石头的兴趣。
   2、在探究中发现各种石头的特点。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石头图片 、各种石头、石制品、石工艺品、石饰品
三、活动过程:
   1、看一看我收集的石头。
  (1)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石头,有的很珍贵。
  (2)石头的颜色有各种各样。
  (3)石头的花纹也都不一样。
  (4)石头的形状很多,这是鹅卵石,是圆圆的、扁扁的。
  (5)有的石头表面光滑,有的粗糙。
2、结合图片,引导幼儿认识石头的用途。
(1)一般的岩石、鹅卵石、大理石、花岗岩可用于铺路、造桥、盖房子等。
(2)玉石、红蓝宝石、钻石是较为名贵的石头,可以制作装饰品。
(3)本地盛产的名石——寿山石,特别名贵,可做成工艺品。
3、玩一玩。
(1)把石头、木块、塑料、泥块、混凝土、土块等放人水中,会发现什么。
  ①木块、塑料都漂浮在水上。
  ②石头、泥块沉人水底。
  ③石头不论大小都会沉入水中。
(2)用铁锤敲打石块、木块、塑料、铁块,观察敲打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①铁锤敲打石块后看到一丁点火花。
  ②用铁锤敲打木块、塑料、铁块没有火花。
(3)用石块敲打铁钉、木板、核桃、土块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①石头很硬,不会碎,不会变形。
  ②核桃、土块被石块敲打后都碎了。
 4、制作石艺:由一块形状特异的石头想到了什么?运用辅助材料做出更多的东西。
 (1)单块石头彩绘。
 (2)多块石头组合彩绘。
 (3)巧妙运用粘合剂彩绘。
   (4)各种石头组合,搭建园林小景。
5、展示幼儿的作品。
 幼儿自我介绍制作方法和作品名称。

延伸:带幼儿外出参观,把未受破坏的自然景观与受到乱开采石料而破坏的景观进行对比,再通过观看一些有关灾害性报道、录像、资料片,让幼儿感知和了解石头对人类的作用。

 活动九:变变乐园 ——颜色变变变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创造的喜悦。
2、培养幼儿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3、认识三原色、间色,知道三原色中任意两种颜色混合后可生成另外一种颜色。
二、活动准备: 
红、黄、蓝颜料若干,每人一个调色盘,吸管、记录本、彩笔
三、活动过程:
1、通过与幼儿一起谈话猜测颜色的变化,并记录猜的结果,激起幼儿操作兴趣
(1)猜一猜:“我请小朋友猜猜把这三种颜色中的任意两种颜色混到一起能不能变成其它颜色?能变成什么颜色呢?”
(2)记一记:讲猜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2、通过幼儿亲自做一做,感知三原色之间的颜色变化。
(1)教师讲解做法:用吸管先把红颜色放入调色盘中,再放入黄色,看一看变成什么颜色,记录下来。
(2)幼儿做实验,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参与幼儿实验,实验过程中幼儿自己主动的来进行取色、配色和协作过程,老师进行操作协助及侧面引导。
(3)说一说:这新生成的三种颜色分别是什么?
记录表格如下:
  猜想记录     实验结果
红色+黄色=黑色  红色+黄色=桔黄色
红色+蓝色=粉色  红色+蓝色=紫色
蓝色+黄色=棕色  蓝色+黄色=绿色

(4)师小结:红、黄、蓝三色为三原色。橙、绿、紫为间色。颜色的种类还有很多,小朋友长大后就会知道了。
3、通过用颜色进行创作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师介绍活动材料:“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宣纸,我们一起用这些颜色把它装饰的漂亮一些。”
(2)师提醒幼儿注意卫生,幼儿自由创作。
4、延伸活动
在美工区进一步探索颜色的变化。


评析:
本次主题围绕“变”展开内容,从周围的事物入手,结合身体、自然以及一些人工的变化,使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在活动中得到答案。如,在美工活动中,幼儿无意中已经感受到了颜色的变化;生活中,发现水的变化等。同时,由于我们地处山区,有好多城市里找不到的资源,我便利用了这些优势开展相应的活动。在活动展开时,为了更深入的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变化,我又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创设与之对应的环境,如,在“瓷土变变变”中,我意在引导幼儿认识家乡陶瓷是由瓷土变化而来,在活动室内设置了不同的陶瓷加工车间,幼儿充分参与其中。整个主题渗透了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内容使幼儿身心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满足了幼儿的求知心里。在将来的活动开展中,我将继续挖掘幼儿身边的“小发现”开展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