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

(2019-01-26 15:14:35)
分类: 人在江湖

孟子说“性本善”—— 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却认为“性本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有好声色…主张化性起伪,以礼治欲。韩非子的观点是“性本贪”,认为人“恶劳而好逸”。告子则认为“性无善无不善”。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还是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最中庸。释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王阳明则认为人人皆有良知。那么,人性到底是“善”,是“恶”,还是“无善无恶”?

人性是自然我、当然我和超然我的三我一体。我们可以用“存在模式”及“三我一体”理论来分析和判断人性的善恶。“自然我”表现为人性中本能的一面,无所谓善恶;“当然我”表现为人性中“恶”的一面;“超然我”表现为人性中“善”的一面。所以,善恶是基于“当然我”的价值判断。人性是“自然我+当然我+超然我”的三我一体。孟子将“超然我”与“自然我”混为一谈,荀子将“当然我”与“自然我”混为一谈,而在他学生韩非眼里只有“当然我”的一面。法家的治国逻辑正是以人性本恶作为起点。人性善恶这个争论了二千多年的问题,现终于在“剩余智慧”和“三我一体”理论平台上得以解决。

本论的“朴”理论是判别人性善恶的标准,一个人的“善”或“恶”应与其是否“朴”相对称。从不同年龄阶段来看,人之初只有生存智慧,所以只知求存求活,此时智慧与生存平衡——“朴”,此时的人性既非“善”,亦非“恶”。随着年龄长大并出现剩余智慧后,人之本性趋于求名求利,从而就有了“善”或“恶”之分。本论认为,“自然我”性为“朴”——自然而然求生存;“当然我”性为“贪”——因贪而恶;“超然我”性为“慈”——因慈而善。所以,人性也是“朴+恶+善”的三我一体。人有贪念才分善恶,贪名贪利才有恶。

王阳明将他的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善无恶者是无智无欲的“自然我”,有善有恶者是有智有欲的“当然我”。知善知恶者是有天理良心。为善去恶者应当属于超然物欲的“超然我”。所谓“格物”就是超然物欲,人只有“格”出“物”欲,方“致良知”。从37岁龙场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再到57岁临终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说的“心”应是天人合一的“超然我”之良心,对天理人欲的“不动心+光明心”。大乘+三玄≈禅宗,儒学+禅学≈心学。阳明心学模式: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

人性“恶”的内在条件是剩余智慧,外部环境是可恶的名利存在模式——是它将一个个天真无邪的“自然我”沦为利令智昏的“当然我”——一个个的“善”在适者生存规则的支配下蜕变成一个个“恶”。所以, 第三存在模式人性为“善”,名利存在模式人性为“恶”,第一存在模式人性无善无恶,“善”源自于“朴”,朴源自于生存智慧;“恶”源自于贪,而贪源自于剩余智慧。同情心属一个人“朴”和“善”的外在表现,而贪婪会使一个人变得冷酷无情。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不但利于人际之间平衡,也有利于自身的平衡。

人作为一种动物,和其它生命系统一样,在求存求活层面无善恶之分,不能因为狼吃羊就认为狼是恶的,不能因为毒蛇有毒就认为蛇是恶的;同样,两只公羊为了争夺交配权进行决斗,不能因为赢得交配权的公羊就是恶的;也不能因为雌螳螂吃了跟自己交配的雄螳螂的就认为它是恶的;如若生物圈中没有细菌病毒,那对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带来的一定是毁灭性结果。没有“强食”,就没有“弱肉”。在自然界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在生存层面上不分善恶,生存就是合理,活着就是成功,为了活命而拼命无对错,所以说“人之初”并无善恶之分。看来骂坏人是畜生、禽兽并不适当,动物一切仅仅为了生存而已。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有剩余智慧,并会求名求利,在争名夺利层面存在往往不合理,人与人只有输赢之分、强弱之分,而无善恶之分。人们说的善恶也是相对不同名利系统而言的,对自身有利的就是善,对自身有害的就是恶。人们所谓善人或善行也仅仅是那些赢家、强者在争得名利后能够在利益相关方平衡分配而已,譬如在“自我为中心+名利最大化”时还能顾及他人。同样,恶人或恶行就是通过损害他人利益来获得自己利益加剧利益相关方不平衡的人或行为。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有没有剩余智慧,人与人的区别在有多少剩余智慧。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在如何运用剩余智慧。剩余智慧用错了地方,用于害人就是坏人。个人的善恶是由其不同的存在模式决定的,求生存求平衡为善,求名利反平衡为恶。在第三存在模式下,好人还是好人,坏人可以回归好人。在名利存在模式下,只有好人变成坏人,没有坏人变为好人,人到成年还没变坏,已算不幸之万幸了。好人切记:善人永远斗不过恶人,斗得过恶人的只有更恶的人。坏人记住:善人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恶人,你的恶行将会培育出比你更恶的对手。

“善”的实质是平衡,“恶”的实质是反平衡。剩余智慧用于反平衡,恶莫大焉;剩余智慧用于求平衡,善莫大焉。佛有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是众生皆有的佛性,恶则是众生的魔性。善恶标准:遵守平衡之道为善——有利于生存为善,违背平衡之道为恶——有害于生存为恶。获取资源不破坏平衡+有了资源用于求平衡为善;获取资源破坏平衡+有了资源用于反平衡为恶。凡有利于人与人平衡为小善,有害人与人平衡为小恶。凡有利于天人平衡为大善,有害于天人平衡为大恶。违背平衡规律、破坏人与自然平衡、危害人类生存为大恶。

贪婪使人从恶,从而破坏平衡。一个人恶的程度与其贪欲呈正相关:大贪大恶,小贪小恶,不贪不恶;大欲大恶,小欲小恶,无欲无恶。损人利己、破坏人与人之间平衡、有害他人生存就是恶。季羡林也说过:“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是善,用于求名求利为恶。对名利场中人而言,能做到求名求利以不影响自己生存为底线,争名夺利以不损害他人生存为底线,也算是善人善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