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发行创三年新高A股却在4000点犹豫!历史会重演见顶魔咒吗?

2025-11-12 11:10:08

基金发行量三年新高之下,市场是不是要见顶了?

根据Wind数据显示,按照认购起始日统计口径,截至11月11日,年内公募基金的新基发行数量达到1371只,超越2023年全年(1266只)和2024年全年(1143只),距离2022年全年发行数量(1424只)仅一步之遥。

在当前A股市场站上4000点,且公募基金发行量创三年新高的背景下,许多投资者自然会联想到2021年市场见顶的情景,并担忧历史重演下的市场见顶。然而,对比当前与2021年的市场内在结构、资金性质及宏观环境后,我们认为此次基金发行的回暖更多是理性与结构性的,与2021年的全面狂热有本质区别,并非市场见顶的信号。

与2021年相比,本次基金发行热潮在核心数据、结构和资金性质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反映出市场的理性与克制:

1、从核心数据对比来看,2021年市场见顶时,全年“日光基”数量高达 145 只,其中百亿级 “日光基”超过9只,而今年截至11月,“日光基” 数量仅12只,且无一只百亿级产品,这种情绪热度的差距直接反映出市场并未进入非理性亢奋阶段。新基金平均募集规模7.82 亿元的历史低位数据,更是直观说明基民保持着清醒的风险意识,与2021年14.92亿元的平均规模相比,资金入场的谨慎态度显而易见;

2、基金发行的结构差异比较明显。今年股票型基金的发行主力军是指数基金。在年内新发的761只股票型基金中,被动指数型与增强指数型基金合计占比高达97%。这与2021年主动权益基金大行其道的格局截然不同。指数基金的蓬勃发展,更多反映了投资者对市场整体行情的认可和进行资产配置的需求,而非盲目追逐个别基金经理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这种以被动配置为主的资金流入,更偏向长期布局,稳定性更高;

3、资金性质上看,是以机构为主导,表现为理性配置。今年指数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并非散户的跟风资金,而是社保基金、养老金等长期机构资金以及追求资产配置的理性投资者。这类资金更注重估值与基本面的匹配度,投资行为也更为稳定。对比2021年散户主导的资金结构,当前市场资金的稳定性更强,难以出现集中赎回引发的市场踩踏。

此外,除了基金发行层面的差异,本轮行情的宏观背景和核心驱动力也与2021年有着根本不同:

一方面,政策环境宽松精准,注重高质量增长。2021年市场见顶前夕,货币政策已开始边际收紧。而当前,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并通过结构性工具精准滴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改革也在深入推进。2025年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核心是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型。这有助于构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市场生态。

因此,综合来看,仅凭基金发行总量创新高就判断市场到顶是片面的。我们应关注更全面的信号,并调整相应策略。可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真正的过热信号。未来需警惕的核心过热信号,是主动权益基金发行规模与数量同步激增,并出现多只 “百亿日光基”。这通常意味着散户情绪进入非理性阶段,才是市场可能见顶的强烈信号;

2、关注市场核心驱动力。本轮行情的重要背景是 “稳增长” 政策持续发力,日前市场对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关键政策会议抱有明确期待。同时,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平衡的发展模式转变,确定性持续提升,这些都是支撑市场信心的根本所在;

3、重点留意机构的新动向。根据多家公募基金的中期策略,基金经理们在取得高收益后,现在更想保住这些成果、避开潜在风险,所以大多采取了 “红利资产搭配科技成长”的攻守兼备策略,这表明专业机构也并未进入狂热状态。

总之,当前基金发行的热更多是结构性的、理性的热,与2021年全面性的、情绪驱动的热有显著差异。市场并未出现典型的见顶信号,反而体现出在政策引导和市场进化下的新特征。在货币政策宽松、经济稳步复苏的背景下,A 股处于中长期上行周期,4000点更可能是阶段性起点,投资者无需过度担忧见顶风险。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参考基金整体倾向,可考虑结构性布局以及长期持有的策略组合:一方面可重点关注宽基指数基金和低估值行业指数基金,把握资金配置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需警惕高估值赛道的短期波动,避免盲目追涨。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