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郭一鸣-
郭一鸣-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395
  • 关注人气:1,9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一鸣:字少事大:配置“跨年牛”!

(2024-11-29 09:54:47)

字少事大:配置“跨年牛”!

A股自11月8日调整以来,最高累计下跌约6%,板块和个股悉数走低之下,市场和投资者对牛市产生了比较大的怀疑。不过,正如约翰·邓普顿所说,“牛市在绝望中诞生,在怀疑中成长”。当市场开始普遍怀疑时,估值就计入了较为充分的负面预期,这个时候,反而可以乐观起来了。

回顾此轮行情,“924”市场的大涨源于政策拐点的预期,而11月初以来的上行也源于对海内外重要事件以及政策的提振。在此之下,市场都迎来阶段上行行情。如今,阶段调整之后,随着年底两项会议的来临以及明年开年重要会议的期待,跨年行情接力的此轮牛市或将延续。

 

本轮行情始于政策拐点预期,发力于政策加速发力,回落于政策发布高峰之后。而年底和明年初的政策催化预期下,阶段的上行行情值得期待。

回顾“924”以来的行情,核心还是“一行一会一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重要的支持资本市场的政策和货币工具,市场对政策拐点预期加强,指数迎来爆发。而后,在“926”政治局会议定调经济政策发力后,行情迎来加速。不过,在后续各新闻发布会后市场逐渐趋于震荡。直至11月初海内外重大事件和政策预期之下,市场迎来新的一波上行,而调整则源于11月8日人大常委会宣布大规模化债计划后,政策的发布高峰期阶段性告一段落。至此,比较明显的是,此轮行情整体还是源于政策的催化,但在政策峰值以及空窗期之下,市场动力缺失,造成阶段的整理或调整。如今,12月重要会议将是此前政策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的重要观察窗口,同时明年重要会议政策预期下,政策催化叠加年底时间周期来临下,跨年行情或值得期待。

纵观历史,过去十年A股出现过6次跨年行情,核心仍是强烈的政策预期。

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跨年行情都是每年11月开始的重要谈资,而几乎每年年末到下一年初,市场大多都会有不错的行情。根据中信建投的统计,2014年至今10年的时间中,A股共出现了6次跨年行情。

 

跨年行情出现的核心因素在于年底强烈的政策预期和充足的增量资金,同时产业基本面的边际改善也会带来较好的结构性行情机会。而当前,从12月上旬的政治局会议讨论经济,到月中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明年的两会,新的一轮政策高峰即将到来,市场和投资者新的政策期待将逐步升温,也或将通过情绪的提振给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市场震荡整理以及怀疑之际,正是逢配置跨年行情的好时机。

美国大选结果出炉和财政政策阶段性落地,整体为后市行情奠定主基调。虽然阶段出现一定的调整,但震荡上行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在强烈的政策预期和充足的增量资金支持下,今年跨年行情依然值得期待。而在市场怀疑和犹豫之际,正是配置和布局的好时机。

首先,从政策可能的方向和定调上,稳增长以及扩消费或是主基调。招商证券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明年的政策定调或更加积极,而明年的经济工作可能会针对消费扩内需,产能冗余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措施,进一步提振新质生产力相关措施等。如此,可重点配置地产链等稳经济方向,同时跟踪食品饮料、汽车、家电以及科技领域等内需驱动方向;

 

其次,行业角度,景气度方向仍是主线。中信建投研报指出,历年Q4和三季报后行业表现规律,部分资金选择在三季报后为明年收益进行布局,通常会预判选择次年业绩靠前的方向,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景气延续,二是困境反转。从历史看,次年业绩排序领先的申万一级板块在当年三季报后常能有靠前的收益表现。

从这一思路出发,后续值得关注:1)景气板块中将继续维持高增的细分:新能源车/智能驾驶、半导体设备、光模块、贵金属、保险、饮料;2)改善或困境板块中有望率先回升的方向:军工、锂电(储能)、海风、工程机械、CXO等,若后续稳增长政策效果成功传导到经济基本面,则周期、消费品类亦有望陆续复苏;

 

此外,从风格角度,先价值后成长或是主基调。每一轮跨年行情,节奏和风格表现都略有不同。一般来说,根据富国基金的研究,若是将跨年行情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1月初到年底,第二阶段是次年1月初到2月底,可以发现,两阶段的表现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这也就意味着,从年末走向年初,市场风格会出现明显的切换,而且是从价值走向成长。因此,对于更多投资者来说,年底之前,价值风格的配置可适当加强,而来年之初,可考虑逐步转向成长风格的配置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