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一鸣:公募基金规模30万亿了!基金公司赚钱基民不赚钱的囧像如何改善?

(2024-03-20 10:58:10)
公募基金规模30万亿了!基金公司赚钱基民不赚钱的囧像如何改善?

观点:公募基金总规模逼近30万亿,刷新历史记录。随着居民储蓄持续向权益市场的转向,公募基金将肩负更多的使命和担当。这个过程中,如何能让更多的投资者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则需要多方共同协调努力。而对于基民来说,既要做好进入权益市场的准备,也要培养一定的风险意识。


公募基金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增长的必然

众所周知,公募基金的发展重要时刻是2000年初,在201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后,到2020年规模约为20万亿,而如今接近30万亿的规模,可以说发展十分迅速。短期看,公募基金规模快速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权益市场的回升,尤其是ETF基金规模大增下,有效提升了公募基金整体的规模。

不过,如果从历史背景看,公募基金规模的增长以及大幅增长是必然的。早在2020年,证监会在明确资本市场发展方向上就提出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而同期银保监会也发布指导意见,从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如此,公募基金规模的增长以及大幅增长,或都是可预期之中的。


除此,根据国海证券的跟踪研究,居民资产迁移长期趋势是:地产转向金融资产,存款转向权益市场。如此,在房地产下行趋势来临之际,实际上居民资产或逐步转向金融资产,而存款向权益市场继续转向也是大势所趋,后期公募基金规模仍有大幅增长的可能。

在居民财富增长的过程中,金融资产的贡献占比不断上升,同时也折射出居民资产结构的变化,即金融资产的占比不断增加,股票股权为主要扩张类型。 同时金融资产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存款占比呈波动下降态势,对应股票、基金等风险资产占比不断上升,反映出居民资产由地产向金融资产、存款向 权益市场转移的大趋势。

规模越大使命和担当越大

上证报指出:“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来说,更大规模意味着更大的使命和担当。从行业发展现状看,公募规模虽然在持续增加,但质量并没有显著提升,长期以来,“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始终困扰着投资者,基金公司在市场高位顺势营销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吸引投资者,部分公司还会下大力气塑造明星基金经理,甚至鼓励基金经理押注赛道追求短期业绩。”


实际上,这也正是公募基金发展的瓶颈之一。毕竟公募基金的投资者多数为普通投资者,其追求稳定获利是主要的目标。20多年来,如果从长期平均收益率上,公募基金表现并不差,甚至还跑赢股市主要指数。但多数投资者并非长期持有,如果遇上市场高位购买基金的,甚至还会被套很多年。

所以,公募基金不仅肩负着居民财富转型的历史重任,而且还承载着居民投资权益市场获利的期许。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即便资本市场不济以及基金净值表现不佳,但仍可以通过管理费以及手续费等赚的盆满钵满,而多数时候,投资者却只能看着净值的缩水以及账户的亏损。因此,公募基金应该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着实从投资者利益出发,争取为投资者创造阶段稳定的收益。


财富转型趋势下 基民何时才能赚

我国实体经济正在向创新驱动转型,在此期间,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加速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是必然。而在政策调节下,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也将是历史的必然和长期的趋势。对于储户来说,随着我国利率下行趋势的到来,存款规模整体或迎来下降。就连以往比较喜欢的理财,尤其是银行理财等,也将因为打破刚性兑付以及平均收益的走低而逐步失去原有优势。这一点,去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首次被公募基金反超局势很好的佐证。

因此,未来多数储户可能进入权益市场成为基民。而面对基金市场的诸多问题,大家又如何能赚到钱呢?实际上,这需要管理层以及监管层、基金主体机构以及基民共同的努力。比如从管理和监管角度,维护市场的健康稳定以及创造更加优良的投资环境;而从基金公司等主体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创新产品体系,提高为投资者创收的能力或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基民来说,必要的投资知识以及风险意识也是需要的。


总体上,公募基金规模历史新高,既表明公募基金发展的快速,也说明资产正逐步向权益市场转向。而在居民储蓄向权益市场转移的过程中,公募基金既有使命的担当,也有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有投资者的期望。所以,规模越来越大,但使命和责任越来越强。我们希望在多方的努力下,公募基金越来越壮大,但更希望公募基金整体高质量发展的提升,并不断提升服务的水平,回馈更多的投资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