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3点以来的反弹结束了
2022-06-10 10:38:29
观点:疫情导致经济复苏滞后,多方数据也显示经济寻底还有反复,目前并未有明显的企稳迹象。经济增长的压力依旧对市场有抑制,在政策托底以及货币宽松周期的支撑下,市场整体还是震荡筑底的过程。不过,随着新的经济数据的提振,经济逐步由衰退走向复苏,对市场带来提振。4月底以来市场持续反弹,但随着修复逻辑的逐步兑现,在市场放量拉升后的震荡中,实际上这轮反弹基本宣告结束。下一轮的上行,需要新的推动力,但在此之前,内外不确定性影响下,市场或迎来“观察期”。
随着昨日市场的冲高回落收阴,指数7连阳后迎来首次下跌。而在下跌之后,除了沪指之外,其他几个指数纷纷跌破5日均线,也预示着短期的强势告一段落。而不仅如此,从4月底2863点以来的反弹逻辑,也有望就此结束。
首先,这轮反弹的核心逻辑还是悲观预期的修复,但目前看,这个修复的逻辑已经得到兑现。疫情、地缘政治以及美联储加息的多重不利预期下,市场迎来内忧外患,一度导致市场连续走低迎来冰点。但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一波修复性反弹行情随之启动。而5月下旬以来,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地和推进,经济也迎来回升,虽然下行趋势还未扭转,但拐头的迹象已经超出预期,市场反弹过程中的逻辑得到兑现;
其次,从时间节点上看,修复行情或将受到新的压制。本周多国央行迎来加息,而下周美联储加息的概率大增,海外整体的收缩趋势下,对全球资本流动性的影响还是需要留意一下,尤其是成长股的估值压制还是要谨慎。而国内中报业绩预告开启,中报整体预期不佳下,对反弹的抑制也是需要留意的;
第三,市场如果开启新的上涨,需要新的推动力,但目前没有明显的新的动能来推进。一方面,市场估值修复下已经不是绝对的低估。另一方面,经济底未到下,企业盈利的修复还可能下修,市场整体的提振或仍需时日。
因此,一个多月的反弹之后,随着此次反弹逻辑的兑现,我们认为2863点以来的阶段反弹结束了。这个反弹结束只是说阶段性的状态,而接下来的市场中期向好的趋势或没有改变,但如果想要新的上行,就需要新的推动力。在此之前,我们保持观望,耐心等待指数“观察期”下的新变化。
总结一下:经济数据超预期回升下,经济迎来复苏初期,但下行趋势未改变下,市场仍有掣肘。海外美元收缩多带来的风险偏好的压制也仍是制约市场纵深上行的因素。所以中期向好下,期间还有波折。而短期连续反弹之后,随着高位放量震荡,市场有望进入阶段性的“观察期”,这期间建议逢高减持下保持适当观望,耐心等待新的变化。
2863点以来的反弹结束了
观点:疫情导致经济复苏滞后,多方数据也显示经济寻底还有反复,目前并未有明显的企稳迹象。经济增长的压力依旧对市场有抑制,在政策托底以及货币宽松周期的支撑下,市场整体还是震荡筑底的过程。不过,随着新的经济数据的提振,经济逐步由衰退走向复苏,对市场带来提振。4月底以来市场持续反弹,但随着修复逻辑的逐步兑现,在市场放量拉升后的震荡中,实际上这轮反弹基本宣告结束。下一轮的上行,需要新的推动力,但在此之前,内外不确定性影响下,市场或迎来“观察期”。
随着昨日市场的冲高回落收阴,指数7连阳后迎来首次下跌。而在下跌之后,除了沪指之外,其他几个指数纷纷跌破5日均线,也预示着短期的强势告一段落。而不仅如此,从4月底2863点以来的反弹逻辑,也有望就此结束。
首先,这轮反弹的核心逻辑还是悲观预期的修复,但目前看,这个修复的逻辑已经得到兑现。疫情、地缘政治以及美联储加息的多重不利预期下,市场迎来内忧外患,一度导致市场连续走低迎来冰点。但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一波修复性反弹行情随之启动。而5月下旬以来,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地和推进,经济也迎来回升,虽然下行趋势还未扭转,但拐头的迹象已经超出预期,市场反弹过程中的逻辑得到兑现;
其次,从时间节点上看,修复行情或将受到新的压制。本周多国央行迎来加息,而下周美联储加息的概率大增,海外整体的收缩趋势下,对全球资本流动性的影响还是需要留意一下,尤其是成长股的估值压制还是要谨慎。而国内中报业绩预告开启,中报整体预期不佳下,对反弹的抑制也是需要留意的;
第三,市场如果开启新的上涨,需要新的推动力,但目前没有明显的新的动能来推进。一方面,市场估值修复下已经不是绝对的低估。另一方面,经济底未到下,企业盈利的修复还可能下修,市场整体的提振或仍需时日。
因此,一个多月的反弹之后,随着此次反弹逻辑的兑现,我们认为2863点以来的阶段反弹结束了。这个反弹结束只是说阶段性的状态,而接下来的市场中期向好的趋势或没有改变,但如果想要新的上行,就需要新的推动力。在此之前,我们保持观望,耐心等待指数“观察期”下的新变化。
总结一下:经济数据超预期回升下,经济迎来复苏初期,但下行趋势未改变下,市场仍有掣肘。海外美元收缩多带来的风险偏好的压制也仍是制约市场纵深上行的因素。所以中期向好下,期间还有波折。而短期连续反弹之后,随着高位放量震荡,市场有望进入阶段性的“观察期”,这期间建议逢高减持下保持适当观望,耐心等待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