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赵广宇课堂教学教学语言语言信号课堂组织 |
分类: 教育随笔 |
【原创】教师课堂中的语言信号http://s1/mw690/002RgTlOzy6R1lT4MmYc0&690
学初,到各校检查调研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其中,最想谈的是老师课堂中传递的语言信号。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但在听课的过程中,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没有重视自己向学生传递的语言信号。
我们说,一节课能否营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及课堂驾驭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不能干扰。课堂是一个张弛动静结合的生态环境,教师安排学生自学,就要创造环境,给足时间让学生进入状态,投入学习。但不少老师似乎有一种潜意识,认为动的课堂才是好课堂,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又怕课堂太冷清了,于是不到一分钟就有一个提示,不到一分钟就做一次强调,严重干扰和影响学生的思考质量和思维活动。安排小组讨论时,似乎觉得学生争论的声音越大,越热闹越,才能显示出讨论的激烈。于是,在学生讨论进入整理梳理环节时,老师总要强调:“大家快点讨论,不要怕,放出声来!”要么,就再三的催促:“讨论完了没有?讨论完的小组请举手,没有讨论完的抓紧时间。”很显然,这个环节中,老师所传递出来的语言信号,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思考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好的课堂应该有静态美。教师要敢于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研究、整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后,就放手让学生静心学习,不要有太多零碎的语言干扰。
诱导要有明确的方向。听课调研有两个现象要提:一位老师在安排学生读课文环节中,一开口就说:“谁愿意给咱把课文读一下?”这个语言信号有没有问题?我觉得有问题。首先,可以看出教师在组织实施这一教学环节上是随意的,课文该由谁读,朗读的要求是什么,老师并没有预设。其次,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并不一定就十分掌握,指向性不强。再次,“谁愿意给咱把课文读一下”是央求的口吻,潜台词是:谁愿意帮大家读一下课文,只要有人愿意读,大家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就好比谁愿意给咱把教室打扫一下是一个道理。老师这样问后没有学生举手,于是老师就说:“大家推荐一个咱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吧!”这个语言信号有没有问题?当然有,这是一个教学不公平的信号。为什么一定要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读呢?想向听课老师展示,还是想示范引领?那些朗读水平低的同学是不是更应该读,更需要得到机会和锻炼,更容易发现朗读中的问题,更有利于朗读指导。
另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时,原本的初衷是想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评价自己,比如:“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我是一个爱运动的人,我是一个讲卫生的人……等等”,但老师传递出来的语言信号是:“同学们说一说我是什么”并且还举了一个例子:“我是一个勤奋的小蜜蜂,为人们酿造甜蜜的蜂蜜。”这个语言信号传递出来后,一下子把学生引导到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或植物这个方向上来。学生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我是一头大象,可以卷木头;我是一颗大树,可以为人们遮阳;我是一头牛,可以为人们耕地;我是一只狗,可以为主人看家……,”按理说,学生回答到这个方向,老师要及时矫正扭转,但很遗憾,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几乎都传递的是:“说得好,说的不错”的语言信号。类似这样指向模糊的诱导,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确应该引起我们老师的重视。
评价要建立在客观基础上。听课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语言匮乏,简单笼统,甚至会滥化和泛化。不管学生回答问题对与错,老师都统一评价:“回答得不错!很好!很棒!”,即便是学生真的答错了,却意外的收获“标新立异,想法独特”的赞美。教师这样的评价有效吗?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吗?其实,这样的评价大多是无效的,甚至会产生负效,促使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评价自我,不能够树立严谨的态度,形成心态浮躁,随意应付的低劣品格。在学生发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为师生营造一个相对较宽的交流讨论空间,一方面积极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另一方面紧抓学生问题回答的核心要点旗帜鲜明的表明教师自己的观点,并对问题进行梳理,使学生对问题更进一步的明朗,这样的评价才深刻有效。新课程倡导鼓励赞赏,但这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不但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是实现师生双边活动的信息载体,清晰的组织语言,明确的学习要求,干净利落的表述,深度的评价,不仅能上好课,更能赢得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