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没有完美的课,只有追求完美的老师

(2014-12-08 18:16:37)
标签:

赵广宇

课堂教学

课堂细节

课堂评价

分类: 教育故事

【原创】没有完美的课,只有追求完美的老师http://s8/mw690/002RgTlOgy6OdZSClnxd7&690

送培下乡时,听了两节小学语文课,一节是五年级的《梅花魂》,另一节是二年级的《假如》。两节课让我很震撼,也很感动。执教老师是从全县选拨出来的优秀教师,课自然也代表了全县小学语文教学的较高水平。

五年级《梅花魂》这节课很美,课堂教学简洁而流畅,丰盈而感动,跳跃而闪光,触动了我的心灵,激荡了我的心海,我不打算用过多的笔墨再去赞美这节课。今天,我要说的是二年级的《假如》。说实话,我是第一次听小学语文课,且还是小学低段的课。也许正是因为第一次听,所以这节课给我心灵上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我似乎好久都没有被课堂感动过了。这一节课让我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一个陌生的老师,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拉近师生感情是那样的婉约、自然、亲可;走近学生,走进学生是那样的悄悄然;课堂师生交往互动那样的流畅、自然、和谐和温暖。课堂中始终都有一股暖流在流淌,始终有一种愉悦、活泼和温润在浸漫。二是我没有想到一个乡镇薄弱学校的学生,课堂表现竟然如此的精彩,学生不仅把汉字书写的规范、整洁、美观,且读音、释义也非常的准确。更让我惊诧的是,一个乡镇薄弱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课堂表现的那么的阳光、自信,表达是那样的大方、流畅、出彩。这完全打破了我心中对乡镇薄弱学校学生状况固有的偏见。

这节课,老师很美,学生很美,课也很美。但仔细回顾,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点点的遗憾。有人说:“教学是一件遗憾的艺术”。好课都是相对的,完美的课本身就不存在。

仔细想,这一节课的执教中有一个小细节让我很焦虑。老师为了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特意设计了一个“挑战100分”的环节。老师说:“同学们,看谁的朗读能够得100分,我们比一比,看一看。”老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踊跃举手。坐在我前面的一个小女生第一个站起来朗读,她读得入情、入境、声音柔美,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感情充沛。读完后,老师问:“她读得好不好呀?”前面一个女生大声的回答:“不好!”。真是童言无忌,这一回答让全场的听课老师都笑了。老师顺势又问:“你能说说她哪里读得不好吗?”“她读的没有情感!”小女孩弱弱的说。老师顺势追问:“那要你给她打分你能打多少分呢?”小女孩干脆的回答:“80分!”,听课老师又都笑了。老师说:“你的要求好高吆!那你能起来读读吗?”小女孩起来读了,读完后,老师问同学们:“她读得好不好呢?”全班同学都异口同声的回答:“好!”“能不能得100分呢?”“能!”。

就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有问题吗?乍一看,挺好的,没有什么问题。事实上,这个教学环节是有问题的。首先,从设计上来说,不应该用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朗读的好坏。怎么评判?评判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谁来评判?其次,公道的讲,给前面同学打80分自己却得了100分的这位同学,其实并没有前面那位同学读得好,但却由于自己不认可前面同学的朗读,意外收获了100分。最后,一个站起来朗读的小女生该不该进一步去关注?这个小女生坐在我前面,整节课表现都十分的活跃,表达流畅,自信大方,课堂发言的次数很多。听课期间,教研室高主任还特意拿了她的练习本让我看,她的字写的很规范,很美观。但当她自信满满的,很认真,很认真的第一个站起来朗读时,却让同学给打了80分,而同学自己却得了100分。这个细节,也许授课老师和听课老师都没注意,也没有太多留意这个小女生,但我却一直在关注、观察着她。自从她的朗读被评判80分后,在剩下来的10多分钟教学时段内,她一次都没有举手回答问题。她背对着我,我没有办法看她的表情,但我能猜出她的内心世界。

新课程强调:课堂评价要从“甑别式”走向“鼓励式和多元化”。有时候,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带评价色彩的话语,都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情感和行动。我们说,过去的课堂评价,我们往往是“对”或“错”的甑别,“好”或 “不好”的甄别,缺乏感情色彩,丧失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力求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因而,只有善意的、恰到好处的鼓励、激发,才能不断地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使学生在成功的快乐中不断前进,不断求索。这节课中,当第一个小女孩读完后,老师顺势一问,本意是想诱导学生给与这个女孩肯定和表扬,但另一个女孩随口的一个“不好!”,却把这个正面的诱导牵引到另一个轨道上了。其实,当另一个女孩喊出来:“不好”时,老师就应该给与及时的引导和矫正。老师可以说:“其实呀,她读的真的很不错的,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也能读好,想争取一个朗读的机会?来你读读试试!”如果老师这样去诱导,这个孩子会怎样呢?这样,两颗童真的心都得到了保护,两个孩子都得了肯定和激励,效果会如何呢?

当然,我的要求的确是太过苛刻了。前面,我用了很长的文字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来说执教老师的优点,目的就是为了表明我的观点:整体而言,这是一节好课,但永远都没有完美的课,只有不断追求完美的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