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课改,最缺的是勇气和毅力

(2014-10-17 13:41:20)
标签:

赵广宇

课改阻力

课改勇气

课改毅力

课改观念

分类: 思想火花

     【原创】课改,最缺的是勇气和毅力

这段时间我思考最多的问题是,课改最大阻力到底是什么?是条件环境?机制体制?思想观念?教师素养?还是其他别的因素?

实际上,构成课改阻力的因素很多,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都能够构成课改的阻力,而我思考最多的其实并不是这些,而是观念、勇气与毅力。

我以为,课改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人的本身。我一直拿洋思中学的老校长蔡林森,衡水二中校长秦海地这两位中国教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作例子来回答这方面的疑惑。有人问,为什么蔡林森到了永威就能把洋思的经验搬过去?为什么他去了这种经验就能复制和存活?要我说,那是因为他有着一种执着的教育精神,有教育改革的勇气和毅力,能管理到位,能抓住矛盾的焦点,能将改革进行到底。衡水二中的办学模式,特别是德育模式,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从衡水中学移植过来的,但这个移植不仅活动了,而且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全国“低进优出”第一校。如果说,河南永威学校能发展是因为蔡林森去了,那么,衡水中学的张文茂校长又没去衡水中二,衡水中二为什么能发展?其实,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是谁,而在于这个人有没有一种执着的教育精神,有没有教育改革的勇气和毅力,能不能管理到位,能不能抓住矛盾的焦点,能不能将改革进行到底。

有人说:“学校是一艘渡船,目的是将学生渡到彼岸,校长是这艘船的舵手”这个比喻很形象。舵手的作用是什么?舵手就是航向,如果舵手本身都没有航向,都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走走停停,等待观望,飘摇不定,忽东忽西,那么,这艘船能不能把学生渡到彼岸?因此上说,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坚定的方向,不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惯性是不行的。但好多人却能为自己找出一万个理由来做开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条件、环境、氛围、体制机制、教师素养等等方面,就是不愿意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不愿意去改变自己,躬耕践行,不愿意,也拿不出实实在在的作为来。

我想,外部环境再怎么不好,也不至把你限制的一点都动弹不了吧?你改变不了大气候可以改变你学校的小环境。体制机制没有限制你改变学校的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运行系统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吧?教师的素养不高,连从学习做起都达不到了吗?但在推行课改中,我们就有这样的人在,提起来完全是困难,说起来全部是理由,谈及到课改,批判的多,讨论的多,空想的多,但实际实践和坚持的却很少,这都是不作为的表现。

当然,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何一项改革的过程都是无比的艰辛和漫长的,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彻底根除顽固的旧思想,任何一项改革都是新旧观念斗争的长期斗争。能不能够将改革进行到底,能不能够改革成功,这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改革的思路、方法和技术,而是需要改革的决定、勇气和毅力。

但事实上,我们在推行课改过程中最缺乏的正是改革的决定、勇气和毅力。我们经常说,观念不变什么都变不了。但今天我要说,没有改革的决定、勇气、毅力和行动力,一切都是空谈。而现在的真实状况是,不少学校领导思想顽固不化,抱着手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领导苦管”这棵救命稻草不丢,不管什么样的思想、理念、方法都难以打进头上的金钟罩。对于课改信心不足,动力不大,一知半解,飘摇不定,盲目追风,人云亦云,浅尝辄止,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遭到一点挫折就改道,等待观望,走走停停,摆摆架势,走走过程,耍耍花样,弄点材料。这不仅只是一个不想改,不愿改,不会改的问题,而是一个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逃兵”现象,肩扛着新时期教育的责任,却没有改革信心、决心、勇气,更没有克服万难坚持到底的毅力。

教育改革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推进,但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实践的教育人来说应该如何去做?我想,作为校长和一线教师,首要的是下定课改的决心,要有恒心和实践的勇气和毅力。改革不止步、攻坚不畏难、动奶酪不手软,“义无反顾源于坚毅的攻关勇气”,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新的长征。阻力会有,且会很大;困难会有,且会很多。所以,在推行课改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需要艺术,更需要毅力。面对改革中的种种困难、重重障碍,我们决不能犹疑、软弱、退缩,只有坚定前行、披荆斩棘,才能担当起、完成好新时期教育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

我想,只要学校领导、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够彻底转变,能够把思想统一到课改上,并能够扑下身子,静下心来,下定决心,克服万难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将课改进行到底,就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