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守好自己的心,固好教育的本

(2014-03-10 09:29:56)
标签:

赵广宇

教育的本真

教育固本

模式困惑

教育

分类: 教育随笔

【原创】守好自己的心,固好教育的本

这段时间,我与不少老师一起探讨课改中的一些问题。所谈内容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新理念大家尚且认可,新模式却有不少新的问题出现;二是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感觉到迷茫、困惑,都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去教了;三是成绩与素质如何才能做到双赢。

对于这些问题,我感觉到自己没有能力回答老师们,更没有什么奇招妙方解决老师们的困惑。在教育实践中,我本人也有类似的困惑。不同的是,我在学校主管教育教学,话语权可能会多一些,自主权也可能会大一些。所以,我只能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感悟拿出来和大家交谈,期盼能给大家一些启迪。

在教育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觉得自己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几乎所有的人都感觉到自己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事实是这样吗?实际工作中,大家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寻找怎么做的方面,而忽略了为何这样做?这样做好不好?适合不适合自己?适合不适合学生?符合不符合自己的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换一句话说,就是在教育实践中,大家都挖空心思去寻找教育教学中的方法、技巧和技术,而忽略了教育问题的本质内涵。其实,出现这种境况某种程度上说也十分的无奈。一种情况是,不少老师本身就没有教育的自觉意识,不愿意静下心来思考自己要追求什么样的教育,教育什么样的人,该如何去教育等这些问题,只是在盲目的追风赶潮而已。第二种情况是,更多的老师是迫于学校的强制执行不得已而为之。那就更谈不上有自己的主张和主见了。

我一直以为,每一个老师都是一个独特的教育天地。不要自套枷锁式的给教育设计过多程序和套路,更不能涉足泥潭不能自拔。大道应该至简。尽管每一个教育对象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尽管教育的过程千变万化,但教育的本真永远都不会变。

没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不爱教育,那就不要去谈理念和模式。因为,不管什么样的理念和模式的前提都是要爱这个职业。不懂得用心经营,用情浇灌,不会科学合理的遵循教育规律施教,今天听信张三的言论,明天学习李四主张,后天又模仿王麻子的方法,结果什么都没有学好,什么都没有学成,却把自己越弄越没了主见和主意,使自己越来越陷入到困境之地。

学习是必须的,一个不学习的老师是可悲的,也永远都不可能有所作为。但怎么学习,学什么东西,向谁学习这很重要。

在这个盛产专家、名师的教育时代,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和思考。在探索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不少专家、学者、名师和普通教师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摸索并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理论体系和框架我们要去深入学习,不断领会和自觉发掘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水货的专家、名师应运而生。他们散布学说,玩弄概念,堆文泼墨,扰乱视听。真正的教育真理被掩埋和扰乱,简单的教育道理被复杂和扭曲,让一线教师始终处在云里雾里,一头雾水,无从下手,越教越不知道该如何去教了。

所以,在教育实践和学习中。我们要守好自己的心,固好教育的本。不要管那些所谓的专家、名师的名头有多大,头顶上带了多少帽,身上穿没穿“锦阑袈裟”,手中握没握“九环锡杖”。我们只要看他是不是根植在学校,浸泡在教育一线,深入到教育最基层,最深层,最前沿;身处在老师和学生之中;融在课堂里,站在讲台上,参与在校园活动中。真正的专家、名师的双脚总是在教育实验田的沃土里,就像袁隆平一样的他的身影和双脚总是在田间地头。我们崇敬那些具有教育大情怀、大境界、大智慧、大气魄、大思维的专家、名师。宽容、仁爱、关护、陪伴、引导、期待、开化、养心是他们教育的全部,也是他们教育的秘诀。学习他们,你会发现,其实在他们的教育思想里,并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也没有那么多的新词、新概念。他们只不过是用心做事,用爱待生,用情教育而已。他们传递给我们的是朴素简约的教育的真理。传递给我们的是教育的博爱,教育的滋养,教育的丰润。是真正人文、理性、绿色的教育正能量。

作为新时期老师,学习很重要,提升自己很重要,但固守教育的本真更重要。不管用什么样的模式,也不管有什么样的教育妙招,守好自己的心,固好教育的本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用心做事,用爱待生,用情教育,用智经营,你就不会迷茫和困惑。即便不用什么“教育心法”“武功秘籍”“神奇模式”,你的教育生涯也一定会放出光彩,你的学生也一定会受益终生,你的教育脚步也会越走越远。

(原创作品,任何网站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复制或他用。保护版权,违者必究!如有共鸣,请跟帖、评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